空调口上的小改良,解决了不小的尴尬。林云龙摄
还记得去年在地铁1号线上撑伞挡风的大叔吗?
还记得那对用手帕折成帽子为老伴挡风的“金婚夫妻”吗?杭州地铁那“冻人的风”曾是去年的热门吐槽点之一。地铁官方后来表示,车厢内的风量调节并不容易,但会选择多个可行性方案进行试验,并最终选择一种方案进行修正。
眼看着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起来,Let's go后台上已经有小伙伴在担心:说好要改道的“地铁风”,到底怎么样了呢?
昨天记者从市地铁集团了解到,去年在试验了四五套方案后,最终方案已确定:在风口格栅处设置两个L型导流板(在吹头顶的两个出风口,加了两个挡板,让风回流,从其他口子出来)。
目前,1号线48列列车已全部安装,这个夏天坐杭州地铁,只有凉爽,没有“头痛”。
这是一个小改变,但依然值得我们点个赞。
记者实测:
车厢内凉了,头顶没有恼人的风
其实,已经有不少细心的乘客发现,今年坐地铁的时候,车厢内座位上方已经没有风对着头顶吹了。
如果你抬头看,就会看到座位上方,6个出风格栅中间,有两条格栅已经被挡住了(见图)。
这个挡风条就是最终敲定的改进方案:“L型导流板”,从外观上看,就是一条白色的挡板,底面与出风格栅底部齐平,且不影响美观。
昨天市地铁集团说:“我们试验了四五套方案,比如在出风口加一层滤网,试验了多种规格的,但最后效果不理想,还容易积灰。最后对比试验后,在2、3号出风口,加两根L型导流板既不影响美观,又能起到分流风向作用。”
“加导流板后,2、3号出风口的风因为没有出口,大部分将回流,但是内部换气系统一直在送气,于是这个回流就会从就近的1、4号口子出去。而1、4号口的风向是朝着地铁车厢内部和外部,不会影响到乘客。”市地铁集团说。
昨天,记者从武林广场站出发到龙翔桥站,体验了一会,风确实不吹头顶了,但车厢内依然凉爽。
地铁里的空调温度
不是想调就能调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这么个小问题至于折腾了半年吗?空调开小点不就行了?
其实答案不复杂,但实际操作还真挺难的。
市地铁集团说,出风口格栅有5个,问题就出在中间第2、第3两个出风口,它们刚好对着座位上乘客的头顶吹。
但是要调节地铁车厢里的风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地铁列车内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对空调的出风总量和新风量(车厢外部新鲜风)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否则,乘客在车厢里会感觉气闷。
国家标准要求每平方米6人为计算单位,要求平均每人总风量不少于30立方米/小时,新风不少于10立方米/小时。
按照这个标准,1号线每节车厢(两头动车按246人、中间4节拖车按226人)计算,每节车厢内的风量不能少于8000立方米/小时,新风量不少于2600立方米/小时。
记者了解到,目前1号线的总风量是在8300立方米/小时,新风量是2610立方米/小时。“改进后的总风量是每小时8200立方米,新风量是2600立方米,依然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市地铁集团说。
2号线列车
出风口已作改良
记者了解到,其实“头顶风”的问题在“体型”较大的A型车上是不存在的,但厂家在设计当初,将A型车的比例移到了B型车上。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将大房间的设计搬到小房间,有些不合适在所难免。
而杭州地铁马上就要开通的2号线也是B型车,那是否会重复这个问题呢?
地铁集团告诉记者,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在生产2号线列车的时候,已经进行了改良,把5个出风口的方向变了变,将风的吹向变成了一个“八“字形,一半朝着车厢,一半朝着车厢内壁。
1号线下沙延伸段
3车站主体结构完工
地铁1号线下沙延伸段3站主体结构完工。近日,记者从地铁集团了解到,1号线延伸段最后一站江滨站已经顺利封顶,自此,延伸段3站已经完成了主体结构施工。
地铁1号线下沙延伸段只有3站,约5.6公里,于2012年5月开工建设,计划于今年年底实现洞通,明年建成通车。所谓主体结构完工,说得简单点,就是车站的框架已经做好了,有了地铁车站的“雏形”。
接下来,延伸段的3个站点将进行出入口等附属结构的施工,计划今年年底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