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同学聚会上,有位老家在原新桥乡的同学,知道我喜欢户外运动,问我去过他家乡的高榄桥没?我摇摇头。当时餐桌上人声嘈杂,老同学忙于应酬,无暇细说,我也没有多打听。
高榄桥,会是一座年代久远的石桥吗?带着疑问,回到家后,我立即找来县地名志,在桥梁篇中仔细查找,却一无所获;我不甘心,又翻到山峰篇逐条查看,这才揭开了它的真面目。
高榄桥其实是座山名,位于芳村镇东岗村东岭自然村西北,海拔761米。因昔日山上建有高榄亭,山巅狭长似桥而得名。
打电话给老同学,询问上山路线。老同学如实相告,山之东侧原先有条石砌古道,从山下的毛良坞自然村,一直绵延到高榄亭。穿过亭子后,向上依山脊到顶峰,横切沿山路到东岭。
查询资料得知,这条山道原是常山至严州(今建德)古道的一部分,常严古道从常山县城出发,往东过紫港浮桥,经箬岭、宋畈、芳村、芙蓉、毛良坞、东岭直至遂安(今淳安)县城,全长76公里,县境40公里。时过境迁,如今常严古道绝大部分成了县、乡、村三级公路,县境内仅有这段不到5公里的古道了。
在革命战争年代,古道还留下了红军的足迹。1935年9月中旬,寻淮洲、粟裕等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闽北辗转浙皖赣,进入我县后,曾在芳村、芙蓉一带宿营。尽管先遣队在芙蓉乡仅停留了一昼夜,次日就沿高榄桥古道继续北上,但先遣队一边打土豪,惩恶霸,筹款响,补军粮;一边开大会,散传单,贴标语,宣传抗日,埋下的革命种子不到一年就生根发芽了。1936年7月,“中共常山西源区委”成立,并创建了红军游击区,使芙蓉乡成为我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
在一位当地老人的指路下,我们来到古道入口处,发现古道已湮没在一片芒杆与灌木中。钻进密匝的芒杆丛中,即使戴着手套,裏着头巾,也难免被锋利的芒杆划出道道伤痕。冲出芒杆包围圈,古道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孤独地静候着我们的到来。杂草丛生、乱石横竖的古道上,仍然隐约可见一块块形态各异的石头铺成的路面,或宽或窄,宽处2米有余,窄处1米左右。沿古道蜿蜒而上,穿过破败的亭子,就到了海拔近700米的东岭。
如今的高榄桥古道,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与喧闹,只有无尽的荒芜与落寞。但我想,承载着岁月流失,记录着历史痕迹的古道,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无法复制的元素,我们不能轻易地抛弃它、遗忘它,而应该加倍地珍惜它、保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