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溪环山的竹林里有一座墓碑,安葬的是一对台湾夫妇,下葬的却是一个上海小伙;夫妇的一对儿女从未去墓前祭拜,小伙的家人却常常追忆故人。朱捷,工行上海普陀支行的一名普通员工,为何会与非亲非故的台湾夫妇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一次问询,从客户到“忘年交”
12年前,台湾退伍老兵杨银岳夫妇从台湾回到上海定居。杨先生将买房款从台湾汇至上海一个远房亲属账户上,部分存款也以亲属名义开立,后因双方争执亲属不愿透露密码,老人拿着存单无法取款,陷入窘境。
根据银行规定,办理大额取款必须携存单所有人身份证,并且凭密码办理。时任工商银行上海市曹杨第二支行大堂经理的朱捷,在了解老人困境后,利用休息时间来到杨银岳夫妇住所,在居委会的帮助下找到了杨先生的远房亲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一番恳谈后,终于解决了杨老先生的存款问题。
朱捷对客户的悉心关怀,让杨银岳倍感信赖的。他决定将所有资金全数转入工行。朱捷再度成为老人的“帮手”,他放弃休息时间,陪同杨先生前往各外资银行办理跨国、跨行托收业务。
此后,杨老先生和老伴有事没事都爱到工商银行的网点来,得空和小朱聊会儿天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老人有一双儿女,但均已移居国外,日常联系渐少。朱捷知道后就格外留心老夫妇的生活,常去看望他们。老人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外出打针不方便,小朱当过部队卫生兵,就常常为老人打胰岛素,给二老做按摩。渐渐地,一老一小成了“忘年交”。
一次变故,从陌生人变“父子”
“做我们干儿子吧!”在细水长流、倍感温暖的照料下,杨银岳不止一次跟朱捷提出“认亲”。小朱却总是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婉拒,“最怕被人闲言碎语,我不想被人家说成贪图你的财产”。
2005年底,杨银岳夫妇回慈溪老家定居,朱捷陪他出售了上海的房产,办理了繁杂的手续。直至2009年,杨老先生一直定居慈溪。然而,此间老人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故,丧偶等不幸境遇使他的健康与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无依无靠的老人回到上海居住,孤苦不堪中再次拨通了小朱的电话。
“我回上海了,活不下去了……”
听到电话那头老人颤抖的声音,朱捷心急如焚,第一时间前往老人租住地探望。在得知老人的变故后,他毅然决定将杨老先生接到家中,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
为了给老人安排一个舒适方便的居所,朱捷决定每月花2000多元在自己楼下租了一间房。房东不解地问他:“别人遇见这事躲都来不及,你怎么还请个”爹”回来啊?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这房子还怎么出租啊?我可不敢租给你。”朱捷诚恳地回答:“我的亲爹不在了,杨老先生现在就是我的爹,你就帮帮我吧,有什么事,我担着!”
朱捷的无私与真诚打动了房东,终于,杨银岳老先生顺利住进了新居。由于这段时间老人几乎身无分文,朱捷承担了房租、生活费、医药费等所有费用。朱捷的家人和邻居也组成了照顾老人的“接力赛”:小朱在家时,由他负责老人起居和陪伴;小朱上班时,家人、邻居都会一起帮忙看护老人。
一个承诺,从相聚到生死离别
自从住到朱捷家楼下后,杨银岳的心情好了很多。早上,朱捷去上班前就到窗口张望一下,和老人打个招呼。晚上下班也是如此。渐渐地习惯了,两人就好像约好了一样。杨银岳总在固定的时间站在窗口等着,有时晚上碰不到朱捷,他会打电话到楼上去问。
除夕的那晚,朱捷把烧好的菜端到楼下,一家人和杨银岳围坐在一起,边吃晚饭边看春节联欢晚会。杨银岳感慨地说:“这次是我来大陆后过得最开心最热闹的一个春节。”然而时光无情,2012年8月的一个早上,朱捷像往常一样在窗口张望,没有看到杨银岳的身影。他以为老人还在睡觉,开门进去,却看到老人趴在地板上,已经离开了人世。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
因为和杨银岳非亲非故,老人的遗体暂时只能存放在冰柜里,没法处理。连着好几天,朱捷都是夜不能寐,除了一种失去亲人的伤痛之外,他还在为如何操办老人的后事而忧愁。朱捷一直觉得既然当初帮了杨银岳的忙,那就要善始善终,只是他没想到这个终竟然是为老人送终。
由于无法联系到老人亲属,朱捷一人承担了杨老先生的后事。殡仪车来后,工作人员要他帮忙将老人抬上灵车:“你是儿子,你抬头,我抬脚。”朱捷没有辩解,将老人抬上灵车。杨银岳的老战友徐明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两位老人持续多年的“电话粥”,让徐明对朱捷这个从未蒙面的上海小伙的故事非常熟悉。杨老去世后,徐明从台湾飞到上海帮助朱捷料理后事。
几经波折,2012年11月,徐明最终联系上了杨银岳在澳洲的亲生女儿。朱捷陪着她一起做完死亡公证,并且把金戒指等贵重遗物都整理好转交给她。在整理遗物的时候,他意外发现杨银岳生前记下的向自己借钱的账单。“借小朱3000元,1000元,500元……”看到这一切,徐明也很感动,他对朱捷说:“杨银岳以前一直在我面前提到你,说什么事都不让我管,小朱会管。”
微评:关爱互助传递社会正能量
朱捷只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小伙,他却用自己的行动给了一名台湾退伍老兵最完整的幸福晚年。十年的流水时光,朱捷的真诚善举践行了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这对毫无血缘关系的“父子”更是谱写了两岸民众的深厚情谊,令人动容。
十年如一日照料一个非亲非故、失去财产的老人,是什么让朱捷做出这样的坚持?朱捷实在地说,自己有责任这样做。如果不是杨银岳老人远在台湾的老战友的一封感谢信,上海“儿子”和台湾“爸爸”的故事甚至还鲜有人知。
而在这封感谢信里,杨银岳老人的老战友由衷地表示,朱捷大仁大义之举,充分体现了忠、孝、仁、义、温良、恭敬等高贵品质。衷心希望看到两岸人民共同努力把这个传统美德延续下去,中华民族会更团结更强大。的确,我们需要这样的关爱互助,这股正能量不仅仅是传统美德的延续,更是美好和谐的社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