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财经新闻
牛刀:缩减QE后必然刺破中国泡沫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6-20 16:09:38
    牛刀:现在要经历的是美元退出量化宽松——黄金大跌、大宗资产价格暴跌、全球非美货币大跌、资产价格泡沫彻底破灭。中国要吞下的只是苦果。

  美联储主席耶伦在6月18日晚宣布,再次缩减100亿美元的QE。我们知道,美联储第三次QE共释放了850美元到新兴市场,包括中国,我的分析是有80%的美元流动性来到中国,从2014年1月开始,分五期缩减了500亿美元,现在只剩下350亿美元。

  在前两期QE1.2万亿美元和第三次QE这850亿美元中,有450亿美元是购买美国国债,这些都是以美国政府的信誉做担保,允许美联储动用存款准备金,释放美元到新经济体国家。

  2008年11月25日,联储首次公布将购买机构债和MBS,标志着首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开始。2010年4月28日,联储的首轮量化宽松政策正式结束。QE1将购买政府支持企业(简称GSE)房利美、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

  与房地产

  有关的直接债务,还将购买由两房、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Ginnie Mae)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2009年3月18日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2009年的采购额最高增至1.25万亿美元,机构债的采购额最高增至2000亿美元。此外,为促进私有信贷市场状况的改善,联储还决定在未来六个月中最高再购买3000亿美元的较长期国债证券。美联储在首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执行期间共购买了1.725万亿美元资产。

  第一期QE完成后都有6000亿美元释放出来,这就造成了新经济体国家尤其是中国货币泛滥,为此,中国央行为了接纳这么巨大的流动性筑了一个池子,这个池子就是中国房地产泡沫,中国很多人纷纷跳进这个池子。

  美联储2010年11月4日宣布,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计划,计划在2011年第二季度以前进一步收购6000亿美元的较长期美国国债。QE2宽松计划于2011年6月结束,购买的仅仅是美国国债。QE2的内涵是美国国债,实际上是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解决美国政府的财政危机。同时,美联储再通过向其它国家“出售”国债,套现还原成美元现金,增加了储备的规模(准备金大幅度增加),为解决未来的财政危机准备了弹药。2012年9月14日凌晨,美联储麾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结束为期两天的会议后宣布,0-0.25%超低利率的维持期限将延长到2015年中,将从15日开始推出进一步量化宽松政策(QE3),每月采购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现有扭曲操作(OT)等维持不变。

  首先我要说明前两期QE6000亿美元乘以2就是1.2万亿美元,这些钱80%约合美元0.96万亿美元流向中国,其它的12%流向印度,5%流向巴西,3%流向俄罗斯和其他新兴市场个国家。中国从一个负债累累的穷国,一下成为全球最富裕的政府,就是这么来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中国人民创造了什么财富,而是货币的泛滥。其次要说明的是这些钱都是基础货币,在市场上有超过6倍到10倍的杠杆效应,在中国这个市场就是信用证、影子银行、商业银行、民间高利贷市场等等各种途径不断放大,促使中国人民币泛滥成灾。在第三期QE中,有400亿美元购买的是美国中长期抵押债券,主要作用只是打压中长期抵押贷款的利率促进美国房地产的复苏,因此,并没有流出来。

  那么,这是不是说美联储的计划就完成了?我认为完全不是,美联储的货币工具还有很多。缩减QE完成,使中国央行的池子从洪水滔天到逐渐干涸只是一个表象,只是让全世界看看中国央行是如何带领中国房地产和炒楼大军裸泳的丑态,这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刚刚开始,第二步必然是宣布退出持续五年的量化宽松,促使全球美元迅速回流美国本土。大家已经历过了美元执行量化宽松——黄金大涨、大宗资产价格暴涨、全球非美货币大涨、资产价格大涨,现在要经历的是美元退出量化宽松——黄金大跌、大宗资产价格暴跌、全球非美货币大跌、资产价格泡沫彻底破灭。中国要吞下的只是苦果。

  在宣布推出量化宽松后,美元加息必然摆上台面,这是毋庸置疑的。美元加息只是这个过程中一个货币工具而已,美联储将会有更多新的货币工具出台,只是为了实行美元的王者归来。

来源: 东方财富网 作者: 编辑: 付念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