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杨梅保存不易,孙来达很有感受:“杨梅没皮没壳,品质甚至‘一日三变’,保鲜时间极短,不易长途运输,以前都只能当天采、当天卖,以余姚为圆心,最多卖到杭州、上海等地。所以杨梅销售周期很短,从上市到下市也就20天左右。”孙来达曾经尝试着通过电商渠道,将杨梅用泡沫箱装好,加上冰块卖到北京,结果到货后杨梅还是出水了。杨梅销售的时间、空间范围都受到很大限制,当地梅农的盈利水平也很难大幅度增长。
从那以后,他就开始琢磨杨梅的保鲜包装,在合作社基地升级包装车间、建造保鲜冷库,还成立了杨梅保鲜研发中心,不断升级杨梅的保鲜包装,其冷链包装技术还申请了专利。
“现在我们的杨梅采下来,马上就分拣预冷保鲜,杨梅的保鲜时间最长可以达到一个月,这意味着拉长了杨梅的销售期。”
今年,梅老大杨梅专业合作社销售的杨梅,包装又一次升级了。先是像鸡蛋包装那样,用塑料板把杨梅一颗颗隔开装好,再封进真空包装,最后和冰袋一起装进泡沫箱。“现在余姚的杨梅,南到广州,北到哈尔滨,可以在全国48小时全程冷链快递。”孙来达说,“保鲜包装当然提高了成本,但卖得多卖得远,品质好的杨梅可以卖到84元/斤,算起来盈利水平还是提高了。”
穿上“高大上”外衣,解决了保鲜包装的问题,和生鲜电商的合作也更方便了。“现在,除了我们自己官网上的销售,还和淘宝、顺丰、本来生活、沱沱工社合作,电商渠道的销量预计会是去年的两倍。”孙来达说。
电商推动保鲜包装业务成倍增长
这个季节,杨梅、荔枝、蓝莓等上市的水果挺多,各路电商抓住机会,大打“水果速度”牌。伴随荔枝上市,各大生鲜电商都上线了各自的“妃子笑”荔枝。而在杨梅主产区之一的宁波,一家快递公司估计,杨梅上市以来,“杨梅包裹”每天就进出5000单。
这些时令水果,都非常娇贵。丽水一家农产品电商的负责人说,生鲜农产品难在一个“鲜”字,这些水果表皮容易破裂,保鲜不当容易变质。比如蓝莓包装,每个小盒里,蓝莓只能摆两层,外面需要裹上一层塑料气泡膜袋防撞,加上冰袋保鲜,装进泡沫箱抗震保温。网售的特殊生鲜商品,如果没有这些包装,快递也可能会拒收。
“农民把瓜果蔬菜种好了,怎么更好地送到消费者手里?所以近几年,果蔬贸易商、生鲜电商开始看重包装的安全和保鲜效果。”一家保鲜包装公司的业务副总鞠女士告诉记者。
“以前,在蔬果保鲜包装这个领域,市场比较混乱,大家追求的都是便宜。所以就保鲜袋这方面,尽可能压缩成本,回收料、各种垃圾料、边角料,几分钱一个。不但利润很低,而且不安全。”鞠女士说,公司研发了物理保鲜的专利技术,可以延长果蔬的保鲜期,又可在运输途中减少冰袋的使用。
鞠女士说,大概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包装行业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公司业务量直线上升,巧合的是,2012年被业界称为生鲜电商“元年”。“以前公司每年的营收在2000万元左右,而现在这个数字也就是一个月的量。”
生鲜品类多标准化依然是难点
数据显示,在欧美、日本,90%以上的蔬菜是经过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后进入市场的。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比,美国为3.7∶1,日本2.2∶1,我国仅为0.8∶1,蔬菜损失在25%-30%。
有专家认为,我国果蔬从采摘后直接进入流通领域的传统供应模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未来实现果蔬的产地集中加工、分散供应的现代流通模式,是果蔬加工发展方向之一。
不过,瓜果蔬菜的保鲜和包装并不是件一通百通的事。海南一家荔枝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合作社种植了有特色的无核荔枝,但是由于无核、而且皮特别薄,加上路途遥远,所以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保鲜包装问题。
这些问题在生鲜电商的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国内生鲜电商存在三大困境:成本居高不下,产品质量难以控制,行业标准制定困难。生鲜的品类多,每种商品生命特征都不一样,供应链标准化之细是一大难点。
一场大雨,揭开了梅雨季节的序幕,树梢上的杨梅陆续成熟上市。这也是余姚梅老大杨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来达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昨天晚上,孙来达一边不停地接电话确定杨梅的预订量,一边指挥着下属打包发货。这些经过预冷保鲜处理的杨梅,穿上了特殊的“外衣”,将在48小时内通过电商冷链物流,新鲜地送达全国各地。而在过去,余姚的杨梅最远只能卖到杭州、上海。
生鲜电商的走红,对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和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保鲜包装行业也开始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