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拉玛依工作的聊城大学2009年西部计划志愿者陈以鑫在农村调研。(资料图片)
“在拼搏和奉献中收获幸福和成长”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区的惨痛场景,让就要毕业的冷智远流下了伤痛的泪水,从此他便决定去四川。
“四川急需人,咱学的专业又对口,为什么不去?”冷智远是个独生子,2006年父亲因车祸猝然离世,当他做出去四川的决定后,母亲和女友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初到北川,余震不断,泥石流爆发。冷智远和当地干部一起,冒着风雨,疏散群众。有一次差点被泥石流冲走。谈起在北川的经历,他却说:“我最该感谢北川,是北川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我最大的收获,是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本事,学会从小事做起,把每件小事做好。”如今他已是绵阳市公安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他把他的未来全部交给了四川。
2012年的志愿者黑宏伟,名字听起来很像男孩,其实是一个瘦弱的女孩,她服务的地方是新疆木垒,任务是做基层宣传。第一次写新闻稿,她的稿子被改得“体无完肤”。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手中的笔杆,开始观看往期节目,琢磨内容细节和要点。就这样,她在压力和挑战中,很快成了独当一面的“女汉子”。
和两年前瘦弱的样子比起来,现在的黑宏伟身体更加结实,笑容也愈发灿烂。“这体形是这两年在木垒养出来的,当地人都非常热情好客,经常把我拉到他们家中做客,请我吃各种当地美食。”
毕泗景是学校最早的志愿者之一,他2003年去宁夏支教,十多年来一直在当地中学教师的岗位上勤奋耕耘,并且取得骄人的成绩。谈到自己的收获,他说:“我在拼搏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这是金钱无法买到的财富。”
“我们是志愿者,谈不上高尚,但我们很开心,很幸福,我们做了自己喜欢、祖国需要的事情。”这是在聊大荣誉室看到的最令记者感动的一句话。
“让繁森精神继续感动中国”
聊城大学坐落在山东西部的聊城市,这里民风淳厚,人性善良,曾涌现出两次援藏、魂断雪域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和支教贵州、感动中国的“当代青年学子的榜样”徐本禹等先进人物典型。
多年以来,聊城大学坚持组织大学毕业生到孔繁森纪念馆参观学习,邀请徐本禹等英模人物来校作报告,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立志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学校还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探索形成了“宣传发动、招募选拔、教育培训、跟踪调查、就业服务”具有聊大特色的工作模式,推进了西部计划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每年5月,聊城大学校园里特别热闹。“优秀志愿者事迹报告会”、“梦想在西部放飞”专场文艺演出、《向阳花开》西部计划主题舞台剧、“东湖之约”西部志愿者访谈等系列宣传活动,唤起了大学生们对西部的向往。
对西部志愿者,学校不仅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学校每年都要派出团队赴新疆、青海、四川等地开展走访慰问和工作调研活动,及时了解志愿者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志愿者解决实际困难。2012年12月,聊城大学志愿者西部建功立业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高校第一家西部计划工作研究机构。
配合国家西部计划,聊城大学连续6年开展“大学生赴基层(农村、社区)挂职锻炼”活动,有1000余名优秀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赴基层当村官、挂职电影信息员、远程教育员、农业科技员、社区助理等,为西部建设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