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5点,高考英语科目结束了,大部分考生的脸上,挂着轻松的笑容,这让焦急等待的家长们放下了心,“今年数学考卷的出题老师,现在肯定躲在英语老师的家里。”在杭二中的校门口,一位考生向记者吐槽。看样子,英语考试不难。
昨天,全省有16万考生结束了他们的高考,还有19万考生将在今天完成最后的自选模块考试。
高考英语是最近几个月的热门话题,教育部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和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而改革的方向则是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6月7日下午,在浙江大学举行的“中国梦·创业梦”大学生创业高峰论坛上,俞敏洪、徐小平、王利芬作为创业导师来到了现场。
作为以英语起家的中国教育界的大佬,俞敏洪经历了三次高考。他是怎么看待高考英语改革的?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对俞敏洪进行了专访。
从“学渣”到北大生
最大的收获在于信心
“我22岁才上大学,不是因为我弱智,是因为文化大革命。”讲座现场,早已离开新东方的徐小平仍然按照新东方的惯例,开始“调戏”起了俞敏洪,“27岁我到了北大,和俞老师一聊,知道他21岁才上大学,我一听特别高兴,因为俞老师21岁才上大学,绝不是因为文化大革命。”
通过电影《中国合伙人》,大家都知道了故事主人公的原型俞敏洪经历过三次高考,从考试不及格的“学渣”到北大学生,俞敏洪最大的变化在于信心。
“我经历过三次高考。前两次很没信心,因为知道自己肯定考不上。”俞敏洪回忆30多年前的高考。
1977年,家在农村的俞敏洪高一下半学期才开始学习高中课程,复习了10个月左右,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的录取分数线很低。他报考的常熟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俞敏洪英语只考了33分。
1979年,俞敏洪再次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结果再度落榜。
第二次落榜后的一天,俞敏洪高中的一个英语老师告诉他,江阴县教育局准备办个专门针对外语高考的辅导班。
俞敏洪和二十多个男孩一起,住在一间大房间里。
老师指定俞敏洪当副班长,这对俞敏洪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既然是副班长,学习就要认真,俞敏洪早上带头起来晨读、背课文,晚上10点半熄灯以后,打着手电在被窝里背单词。
“第三次走进考场的时候,我很有信心,那时觉得进大学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因为一次次的摸底考试,证明我进重点大学没有问题,但是没想到会进北大。”
1980年的高考开始了,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满分100分的卷子,他考了95分,“所以人的实力和人的自信还是成正比的,做好充分准备的人,打胜仗的可能性就大。”
对高考改革有信心
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
在创办了新东方之后,俞敏洪成为了教育界的大腕,新东方的业务也从托福考试扩展到了社会上几乎所有类型的考试,对于考试的研究,俞敏洪很有发言权,对于高考改革,他用了“欢迎”两个字。
“高考改革英语先行,降低分值,变为社会机构承办考试。首先,我欢迎这样的改革。”俞敏洪期待英语考试难度有所降低,这是对考生的一种“松绑”。
“但是,改革完全不影响喜欢学英语同学的热情,现在很多学生学英语,已经不再是为了国内高考,而是为了到国外去读书。据我了解,真正喜欢学英语的学生20%都不到,所以我觉得对全体高考学生来说,英语考试改革是一种福音。”
俞敏洪在《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本书中提到,如果中国高考改革成功,愿意新东方关门。
高考改革怎么样才算成功?俞敏洪是这样理解的:“高考改革成功,实际上是指,评价体系不再是独木桥式的,它一定是把孩子平时的素质,参与社会活动的经历,高中三年的成绩、高考,再加上教授和中学老师的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录取体制。”
俞敏洪对高考改革很有信心,“当我们取消了高考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这样分类的时候,也取消了中国大学一本、二本、三本的分类,我觉得那个时候才是中国高考改革和大学改革真正成功的时候。我觉得未来有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应该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