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上一位正在打盹的乘客。记者何晓刚摄
汉口竹叶山,40岁的宋伟趴在自行车座椅上睡着了。记者齐翔摄
汉口竹叶山高架旁,40岁的男子宋伟(化名)坐在路边水泥墩上,趴在自行车座板上睡着了,怀里还夹着个皮包。“看到这,真的为他心疼啊。”这张照片经微博近日转发后,引发大量网友共鸣。
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在快速行驶的公交、地铁上,甚至在通往写字楼的电梯内,我们不难看到这些身心俱疲的身影。有人给他们起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名字——“街累族”。
会计经常做账到深夜
“下午有个应酬,喝了点酒,眼皮直打架,就在这里打个盹。”40岁的宋伟既不打工,也没开公司,而是给二十多家公司做账、报税。小公司每月给300元报酬,大的每月给1000元,一个月下来,可以挣上万元。“收入比打工强些,就是睡觉时间少了,吃完中饭就犯困。”宋伟说。
宋伟毕业于江汉大学财会专业,毕业后在汉口王家墩一家蚊香厂看仓库、管材料,后来还当过会计。2009年,他报考了会计师,两年前开始单干,专给企业做账,业务越做越大。
早在2003年,宋伟就想买房,但存款不够首付。谁知攒钱速度赶不上房价上涨速度。到2011年,他最初看上的一套二手房价格每平米从2000多元涨到6000多元,他还是咬咬牙贷款买下了。
“老婆带着一个缝纫班给服装厂打工,每月可以拿5000多块。”宋伟说,两人收入不低,但背着债,钱总不够花。房贷每月近3000块,女儿大了,房子还想换套大点的。妻子忙工作,基本顾不了家。上小学的女儿还得由他接送,所以,他每天不得不早起,送完孩子跑业务、忙应酬,下午接女儿放学、辅导作业,晚上经常做账到深夜。
带账业务需要经常托朋友帮忙,这就要请客吃饭送红包。这些事,做的时候累,做完了就困。宋伟说,西装革履是谈业务的需要,出门办事骑的自行车,是他花80块钱买的二手货。
环卫工坐在路边就睡着
5月底的一天中午,武昌汉街烟霞路,环卫工人周师傅坐在地上睡着了。
一顶遮阳帽、一件橙色环卫马甲、一双带泥的蓝色布鞋,在人行道树阴下打盹的周师傅格外引人注目。周师傅环抱双臂,身体前倾,整个头几乎都埋在了臂弯里,可能是因为太累,周围的脚步声、讲话声和相机拍照的快门声丝毫没有惊醒她。
拍完照正准备离开时,周师傅的同事跑过来将她拍醒,她这才缓缓地抬起头。60岁的周师傅老家在湖北松滋,来武汉当环卫工人有17年了,目前负责清扫烟霞路汉街段,丈夫是同一家单位的垃圾转运工。
周师傅说,要是上早班,她每天凌晨5点就要到岗,连续上8个小时班,一直到下午1点才能下班。丈夫则每天凌晨1点上班,一直工作到次日清晨,两人的工作基本上是黑白颠倒。
周师傅说,中午没有固定休息时间,她刚扫完地,就临时坐在人行道上打了个盹。
周师傅的儿子、女儿都在深圳工作,最小的孙子都有6岁了。虽然现在没什么负担,但她还是想打工挣点钱,“等扫不动地了,我就和丈夫回老家休息。”
每年暑假,周师傅会请假去深圳看孩子们。春节期间,孩子们也会回到武汉,与他们团聚。她说,这是全家人最幸福的时刻。
女老板地铁上补觉成习惯
“妈妈你看咯,那个阿姨睡得呼呼神,还流口水了!”5月底的一个普通清晨,早上7点多,地铁2号线上,一个穿运动服的小男孩指着坐在旁边的一名女乘客,偷偷对母亲讲。大清早,车上说话的人不多。女乘客听到了小男孩的话,微微睁开眼,不好意思地对他笑了笑,用手背拭了拭嘴角,然后闭上眼继续睡。
每天在地铁上“补觉”,已经成了常青花园居民刘慧(化名)的习惯。她每天早上6点半出门,晚上11点多才回家。将近两个小时的地铁时间成了“补觉”好时光。
她说,“U”形靠枕是每天坐地铁的必备工具,“睡觉一定要找最边上的位子,这样头靠得稳些。”
刘慧今年35岁,和丈夫一起在光谷开了两家店铺。老公负责送女儿上学、辅导学习、兼忙家务,她则负责管店。但每天在家时间不到7小时,对女人来说,还是太残酷。原来,她开车上下班,睡眠严重不足。前年底,2号线通车以后,她改坐地铁上下班。在始发站上车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座位。“每天可多睡将近两小时,人的气色明显好多了。”刘慧说,现在她已经适应了地铁上睡觉,身边有什么动静,她可以做到充耳不闻。
收费员一天奔波14小时
汉口建设大道解放公园路路口,一位靠在木椅子上打盹的女收费员引起了路人的注意。
女收费员姓张,今年48岁,刚来这个路段工作一年。一件蓝色马甲、一个黑色挎包、一只水杯,一把木椅,就是张阿姨上班期间的全部家当。一段100多米长的路,20个停车位,就是她的全部管理范围。
“早上7点从后湖坐5站公交车到这里,晚上9点下班。”张阿姨每天工作近14个小时,她就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地走,指挥车主停车、计时收费。
张阿姨说,工作期间不能看报纸、不能打毛衣、不能聊天,需要随时巡视,防止有人不规范停车,影响别的车辆进出。只有在中午车辆少的时候,她才能靠在椅子上打个盹。
有个工作间是张阿姨最大的心愿,现在每逢下雨,她只能坐在附近公交站棚下避一避。
张阿姨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工作,小儿子刚上大一。“不用带孩子了,才有时间做这份工作。”张阿姨说,收费员虽然不是最累的工作,但却很“捆人”,一天到晚必须守着,早餐和中餐就在附近的小吃摊随便应付一下,只有晚上下班后,才能回家吃饭。
张阿姨介绍,她现在主要供小儿子上学。再过几年,等到孩子们成家立业时,还得帮他们攒钱买房,娶媳妇儿。
路上打盹注意睡姿别受凉
街头打盹,并不是武汉街头独有的风景,国内大多数城市都有。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医生陆敏副教授说,人困极了的时候打个盹,对缓解疲劳非常有效。但是,在街头或公交地铁上打盹,要特别注意睡姿和周围的环境。像宋伟那样趴着睡,身体不舒展,容易损伤颈椎,枕着手臂,易导致神经麻痹。
相比之下,像刘慧那样坐在地铁或银行、机场的椅子上,头往后靠,对颈椎的损害要小一些。但头部左右没有支撑,容易左右偏,而且这些地方夏天空调开得比较冷。所以,随身带一条毛巾,打盹时把毛巾卷成半尺长的圆柱体,垫在脖子后面,可以起到固定头部和保暖的双重效果。
除了健康,“街累族”还要注意文明和安全问题。公共场所的长凳,最受街累族青睐。但马路边的长凳太显眼,四仰八叉地躺在上面有碍观瞻,应尽量选择公园僻静处的长凳,或可践踏草坪。睡草坪之前,最好能垫张报纸,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湿气伤身。手机和现金,最好放在贴身口袋里。如果身上带有贵重物品,最好不要在外面打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