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财经新闻
新华网:房价凭什么不能跌 股价跌了有人砸交易所么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6-03 17:23:12

  七嘴八舌:谁在“阻止”房价下跌?

  售价16000元至21000元的广州亚运城山海湾项目降价销售了,广州的老业主却封闭小区禁止销售员和看房客进入。每当楼市步入下行轨道,比如说2008年、2011年以及今年,总有一些楼盘老业主站出来以种种方式来反对,甚至不乏极端抗议行为,以阻止开发商降价销售。

  随着房价进入“滞涨”状态,各地政府也跟着房企们操心,开始明里暗里“救市”。开放商各种招数称降价促销,网签均价却丝毫未下滑。畸高的房价咋就不能降?为啥各方都不愿意降价?对此,新华财经的资深编辑、记者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超级玛丽:

  房子在中国除了居住属性,还有一个稳赚不赔的投资属性。如今泡沫将破,降价潮来袭,投资客们如坐针毡。不过这样也好,让房地产经历一轮有涨有跌的经济周期,有助于行业回归理性,更能让百姓买得起房。

  孔方兄兄:

  房价为么不能降,我们先来看下,房价是怎么高起来的?政府的土地出让价,地王价一浪高过一浪,建筑成本、人工成本一天贵过一天,房地产商追逐利润的欲望一年大过一年,已购买高房价的刚需者、投资客,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意愿一波大过一波……这样看来,在金融杠杆高启不下的房地产行业,除了还没买房的老百姓,还有谁会希望房价下跌呢?

  平米:

  作为商品,房子为什么不能有升有降?股价暴跌的时候怎么都是自己跳楼的,没有砸证交所和上市公司的?如今楼市风云突变,降价销售已成为一种市场趋势,房价“砸”痛了各利益方,也“砸”出各路“救市”招。市场不可能始终平静如水,中国楼市今年发生的种种矛盾,是多年顽疾积累的结果,是内部不健康的折射。但愿这轮房价“滞涨”能领着房地产行业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海边钓鱼儿:

  楼市是个多方利益难以均衡的矛盾体。买了房的不管投资还是自住,谁也不想让看着自己的资产贬值;没买房的不管买与不买的都想让房价下降。而作为政府和房企,双方都不想失去这块大肥肉。此外,如果房价深度下跌,银行系统也会面临风险。所以,如果各方能够找到一个房价的平衡点,或许楼市就不会维持胶着状态了!

  自由之翼:

  房子也是一种商品,其价格是要受到价值规律影响的,升值还是降价都很正常。“买涨不买跌”的盲目从众心态导致人们买房的严重跟风,房价也日益见涨。暴涨了这么久的房价现在步入下跌通道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当然这也是炒楼者、投机客的噩耗。已购房的普通百姓对于房价的下跌的“不买单”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被楼市“绑架”的幸福,何时才能“松绑”?

  负能量堆积体:

  每个买了房的老百姓,肯定不会因为买过房了而不再关注楼市,而是倍加关心房价。为啥?怕跌啊!辛辛苦苦,东拉西扯,七拼八凑,好不容易弄了套房,然后过两天,吧唧一声,房价跌了,换谁谁不糟心?卖房子的地产商更是!花了大价钱拍了地,然后喜滋滋的琢磨着一期回本二期赚钱,结果,吧唧一声,房价又跌了,这些商人能禁得住这打击?所以,这或许就是闹剧上演的原因之一吧?

  别问我是谁:

  各方出发点不同,对于房价的走势当然有不同期待。虽然能理解老业主看到房价下降时郁闷的心情,但堵售楼处之类的行为却不值得提倡。大家都知道买房也是一种投资,只不过是本金较大的投资,既然是投资必然存在着风险,对于这种风险投资客是否也该有所预期,并做好准备承担的准备呢?当然,房子关系到民生,开发商也好,政府也好,在出台促销和政策时必然会考虑得更多,楼市也就越来越乱花迷人眼了。

  天真看世界: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永远就是这么热闹,又这么诡异,这么滑稽。房价涨的时候,各种声音呼吁政府调控,抑制房价;跌的时候,又有各种声音喊要维稳,防止崩盘。房价不是不能降,而是“不是以实际居住为买房目的”的人不希望房价降。因为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者都抱定一个偏见: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是自己钱包的支柱,所以房价只能涨不能跌,房价跌了中国经济就要发生危机!真正要置房安家人的死活,这些人是不关心的。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付念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