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粽叶要叠在一起,米不能放太多。”包了几十年粽子的老杭州人丁大妈手把手教来自非洲津巴布韦的Hatizwani包粽子。30日,乾宁斋国医馆与浙江杭州紫花埠社区联合举办“乾宁端午文化节”,来华进行文化交流的非洲友人在现场也一展身手。
起源于中国的端午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已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天,人们有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等习俗。粽子是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传说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
第一次尝试,Hatizwani把粽子包得像根棍子。几次练手下来,丁大妈夸Hatizwani的粽子包得“有灵气”,Hatizwani笑着拿起“作品”向记者展示,“It’so easy(很简单)。”
作为首届“中非文化产业圆桌会议”的后续活动,受中国文化部邀请,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和津巴布韦的6名手工艺者将在浙江省文化馆拜师学艺,进行为期45天的竹编培训,回国后将竹编技艺教授给朋友和当地工厂。
首次来华,Hatizwani一行6人恰巧赶上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浙江省文化馆不仅为6人准备了端午美食粽子,还带他们到了乾宁斋国医馆,与当地居民一同包粽子。
丁大妈拿起粽叶,错开折叠,挽成漏斗,铺上糯米,塞一颗豆沙,再撒一层糯米,粽叶一合,叶角弯到一侧,拿绳子迅速捆扎,三两下,一个结实的四角粽就包好了。一系列流畅的动作,Hatizwani瞪大了眼睛,连呼“amazing!(惊奇)”
丁大妈笑了,“不是梅子陷,是豆沙馅。”听不懂英文的她错把Hatizwani的惊叹声听成“梅子”,惹得当翻译的浙江省文化馆工作人员笑个不停。
第一次动手尝试,Hatizwani显然有些紧张,手微微发抖,合上粽叶后,对着多出来的叶角束手无策。热心的丁大妈忍不住拿过半成品的粽子,三两下又包好了一个粽子。
不过,几次尝试下来,Hatizwani得心应手,甚至当起了“老师”,教起一旁的埃塞俄比亚男生Getaneh。
Getaneh告诉记者,第一次来中国,学了竹编,做了西湖绸伞,还学会了包粽子,丰富的中国传统技艺让他新奇不已。尝过粽子后,他笑着说,豆沙馅的好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