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近年来,对黄河的开发、治理等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乌兰布和沙漠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东近黄河,约万余平方公里。
“项目为的就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防止乌兰布和沙漠东侵南移进入黄河。现在树早就植完了,但我们走不了。因为我们除了种树,更要管护这片绿色。”内蒙古乌海道路绿化管理站站长史学刚告诉记者。
说起这片绿色的来之不易,史学刚很是感慨:“我们刚开始来实地考察吓了一跳,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到处都是高低起伏的茫茫黄色沙丘。我们最早的行进方式就是爬上沙丘,然后再滑下来。当时心里就犯嘀咕,这地方咋能种树呢么!”
项目于2012年动工,时间紧,任务重。大家边修路边整理土地、扎草方格,之后打机井,拉电线,种树。不到五公里的路,前期准备花了1个多月。
不管条件多艰苦,树还是种起来了,防护林带种了九排树,此外还种有大片的梭梭林、胡杨林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投入经费4200余万元(人民币,下同),完成实际造林面积2650亩。其中防护林共5万余株,占地448亩;灌木占地最大,达1201亩;胡杨林7万余株,近1000亩。“因立地条件差,在这里种树成本高、成活率低。但为了保护库区安全和生态环境,无论如何也得种。”史站长感慨道。
当地养护人员告诉记者,本工程是三年期工程,第一年就完成85%。后两年主要是补种。这里的树存活率要比城市低很多,春天补种,平时养护就是工作。“三年期到了,我们也走不了,走了树咋办?”
“树还有假活现象,我们每年春天种树,秋天验收。第二天春天再补种。这一颗颗树都是我们工作人员数出来的。”这里唯一的女性养护工作人员丁梦春告诉记者。
对林木的养护说起来简单,干起来既繁琐又辛苦,在沙漠里工作更是受罪。现在养护由6个工作人员负责,中午不回家,吃住在临时指挥部,大家平时全都穿运动服、黑黑瘦瘦。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里风大的时候沙子刮得眼睛都睁不开;每天都要蹲在路旁侍弄树木;负责2000余亩树木的病虫害防治;马路对面的沙子几乎天天要过界;房子里中午热的人都受不了;下班回家车经常会陷在沙窝里;夜晚还要巡逻保证水泵、管路的正常运转、避免丢失,冬天也不例外……
这里建了6个泵站负责供水,每个泵辐射周边500亩地,每棵树下都埋着滴灌管,以便定期浇水。“不同树种周期不同,像防护林是一周一浇,灌木是两周一回。你看外面种的杨树,暑伏天三天不浇水叶子就黄了。”
防护林内侧沿库区淹没线还种有成片胡杨林、梭梭林。“胡杨林种在水位高的地方,梭梭等扎下根后就不用浇水了。胡杨精神是我们一直倡导的;梭梭是沙漠耐寒植物,好养,而且以后还能嫁接苁蓉呢。”史站长说起来也很是期待。
在项目区中间位置用彩钢搭起的简易指挥部里,桌椅板凳上浮着一层厚厚的沙,外面的风很大,吹得房子都有点晃悠,墙也哗啦哗啦地响。屋外的树被吹得感觉都要飞出去了。“今天天气预报说是4-7级风,这样的风在我们这里是常事。有时候风大到不仅能吹飞树木,我们的房顶还被掀跑过。”工作人员赵文韬告诉记者。
史站长说,对于这片树,最怕的就是大风。风很怪,有时候专吹树根,有时候专吹树冠。“风大、靠近沙漠、土壤基薄……这些都是树木成活率低的原因。”
在乌海湖蓄水量足够保障周边用水后,这近5公里的绿色分界线就更“稳定”了。“到时候有水有树,可能就要建旅游区了。”赵文韬很是感慨。
采访过程中,记者获悉,目前阿拉善盟正在道路的另一边修景观公路,路边也计划植树。未来等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库区蓄水到淹没线,当地生态也会逐渐变好,也计划将这里打造成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到了那时,这片护林带就不再是分界线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