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将至,面对几家主动要来“献爱心”的企业,渭南市一所乡村小学的张校长却显得有些发愁。“有时候捐来的东西我们都用不上,收下之后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张校长表示,近两年有些企业捐赠越来越注重形式,除了“仪式”外还要自掏腰包招待客人,这让他感到十分头疼。
还不如自掏腰包买东西
“我们学校比较偏僻,每年一到儿童节,就有企业要下乡给我们捐东西。”张校长介绍,由于不少企业都是通过上级主管部门联系捐赠,学校往往无法提前获知捐赠的内容,更无从协商。“目前捐的最多的东西就是书本、书包一类的文具用品。”张校长说,“文具用品还好,但是有些书籍确实不适合小学生看,还有很多会和以往的书目出现重复。”张校长说,除了这些物品外,有些企业还号召员工捐赠旧的衣物,这也让校方感到头疼。
最让张校长为难的是,有企业捐赠时会要求校方举办“捐赠仪式”,并要求学生出席。“企业做了好事,想拍照记录下来,我们能理解。”张校长说,但有的企业员工还会要求学生拿着捐赠物品合影,这让学生感到不自在。捐赠仪式结束后,学校还要负责招待捐赠人一行,张校长“吐槽”说:“有这些招待费用,学校还不如自掏腰包,买一些更加实在的东西。”
“也有爱心人士来放下东西就走,没有任何要求和多余的话语,但这样的爱心人士非常少。”张校长说。
★爱心人士:
有企业把下乡捐赠当郊游福利
西安市民姚女士表示,她曾经跟随一家房地产企业公司去给山区学校进行爱心捐赠。“当天的车队除了打头的货车是用来运送捐赠物资的,其余的30多辆车全是领导和员工乘坐的小轿车。”姚女士表示,刚开始她还感慨企业出手大方,因为卡车上装了30多个大箱子,但到了学校后,公司只从车上搬下3个纸箱,里面装着些文具,让她大跌眼镜。而此时,在门口列队欢迎的小学生们已经等候多时,一个个被晒得汗流浃背。
姚女士称,在“欢迎仪式”上,该企业领导发表了近一个小时的讲话,不少学生占用上课时间在操场上旁听。随后,公司员工开始在附近郊游,而卡车上其余的纸箱装的都是企业给员工准备的食品和生活用品。“我听有的员工说,每次爱心捐赠都能痛快地玩上几天,真盼望下次捐赠早点到来。”姚女士说,“那一刻,我的心情真是糟糕到了极点。”
★捐助企业:希望精神上获得回报
小孙是西安市北郊一家外企公关部的负责人,他表示,企业组织爱心捐赠,实际也是公司文化的一种体现。“在献爱心的前提下,企业也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我们也希望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回报,比如组织捐赠仪式,让获得捐赠的对象和我们的员工合影,我认为这都是合理的。”小孙说。
但同时小孙表示,由于大多数企业不知道如何选择救助对象,往往会和当地的管理部门先进行联系,再由管理部门进行推荐。“这样管理部门也会出席捐助活动,这样一来,难免出现活动摊子越铺越大的情况。”
此外,碑林区一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称,单位出资进行捐赠活动,往往要有严格的采购程序。“比如有的学校希望我们捐几套教具,或者一些数码产品,这都要上报审批。”工作人员说,“不如直接买一些图书,这样发票也好开,避免了许多麻烦,审批的速度也会快一些。”
★他山之石:
将自身需求列成清单让企业认捐
029公益联盟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不少公益组织已经开始倡导“受助人受扰最小化”,倡导解决实际问题,尽量简化“仪式”程序,不搞合影、录像等,以减少对被捐赠对象的心理影响。
对于捐赠物品实用性的问题,西安拉拉手特殊教育中心教师毋焕说:“我们起初认为,如果主动提要求,会被别人说是挑三拣四,如果拒绝了一些不实用的捐赠,也怕伤了好心人。但后来我们发现,与其被动地接受捐赠,不如主动伸手,把学校的实际需求告诉企业或个人,让他们省心,我们也获得了实际需要的东西。”
“学校在经历过捐赠品不实用的苦恼后,开始想办法改善这种盲目捐赠的情况。”毋焕介绍,目前学校会将自身的需求以清单的形式列出,并公布在网站上,清单包括所需物品的种类、数量、参考单价、合计金额、用途等内容,企业或个人可以根据实际能力进行认捐。“现在捐赠物明显更‘贴心’。而我们在收到物品后,也会通过打电话等方式告知捐赠人。通过长期的联系,也避免了爱心捐赠成为‘一锤子买卖’。”
除了主动向别人“伸手”,毋焕表示,学校还会照顾到一些企业提出的“仪式”要求。比如有企业捐赠了大米和面粉,老师就会告诉孩子,喜欢吃米饭的,可以站在大米的一侧,喜欢吃面的,可以站在面粉的一侧。此外,他们还会建议企业,除了物品捐赠,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参与活动。“献爱心的途径很多,不只是捐赠物品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