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要给孩子什么呢
“六一”国际儿童节又要来到了。在孩子最欢乐和期盼的这个节日里,成年人总要给孩子一点节日礼物,或者给孩子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或者陪孩子外出好好游玩一下,等等。这些都在情理之中。
倘若说,这种节日之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给了孩子一种短暂的快乐,那么思索一下,“我们究竟要给孩子什么”这一严肃话题,也许是非常切中时宜的。
孩子,既是家庭的命根,也是社会的因子,更是祖国的未来。今天对孩子的态度,关联家庭观念、社会取向和国家的前程。因此,无论看在什么份上,好好地待孩子,这绝对没错,况且,孩子幸福了,才有家庭的欢乐、社会的活力和国家的生机。
然而,究竟要给孩子什么,说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现在不少家长,从物质层面上说,已经尽自己所能,给得相当丰富了,甚至到了容忍孩子“啃”的地步。不过,物质的给予,总是有限的,而且这种给予一旦超出了底线,甚至会有适得其反的隐患。显然,在精神层面上的给予更重要。
幸福的未来,是要靠自己努力争取的
在今天,我们究竟要给孩子什么呢?
我们应当给予孩子幸福的童年,但也要让孩子明白幸福的童年特别是幸福的未来,也是要靠自己努力争取的,这叫正确定位。
如今在一些孩子心目中,似乎觉得幸福是完全由社会给予的,是父母应当做到的事,跟自己的努力没有关系。我们应当要让孩子明白,社会只是提供幸福的环境,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争取和努力。而现实的情形是,不少孩子的幸福,由于家长过多给予物质的负重,以至于他们在幸福上也沿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惯例,稍有不顺,便会性情急爆发,撒野无商量。美国当年的童星秀兰·邓波儿的一则轶事读来却很有意思,1935年,7岁的她每周的薪酬已经超过了1000美金,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而她的父母为她打理财务,每个月仅给她13美元的零花钱。上海市长宁区前不久披露的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调查,其中有一项指标,是说每周20元零用钱的孩子更幸福。这说明,给孩子的幸福,尤其是物质满足,是应当有限度的。
我们应当给予孩子幸福,但也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幸福绝对不能建立在别人不幸福的基础上。即当幸福只能独享,且没有妨碍他人的时候,这样的幸福是可以存在的,正像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一样,幸福可以并行、同行;而当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即使当下有些许的快感,但到头来是不可持续的。再说,如果幸福以剥夺别人的幸福为前提,那么这样的幸福就是灾难,因为剥夺别人的幸福,最终会葬送自己的幸福,直至生活。
幸福应当是可以共享的,这叫推己及人
我们应当给予孩子幸福,但也要让孩子明白,幸福应当是可以共享的,这叫推己及人。退一步说,即使自己有时略感不幸福,也不要妨碍别人的幸福,这叫宽容之心。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幸福背景不同,幸福条件不一,幸福满足不均,难以处在同一条标准线上。作为社会,应当给孩子平等的对待、同等的幸福,但即使在同等的物质条件下,对幸福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而局限于个人化的狭隘的幸福观,不仅不能带来瞬间的幸福,也不能带来长远的幸福。一个幸福的场面,总是复数,而不会是单数。
我们应当给孩子幸福,但也要让孩子明白,人生过程中幸福与不幸福是会交替出现的,幸福来临尽情欢乐的同时,也要有不幸福时的理智应对。如果把人生比作长河,固然有阳光灿烂,潺潺流水的欢畅,但也会有阴云密布、翻江倒海的险恶,如果能知道任何不确定性总比确定性来得早,那么幸福会来得是时候,不幸福也会去得无影无踪。之所以需要挫折教育,是因为经过挫折,能给幸福以一个更大的回旋之地,而且会让孩子明白挫折本身也是一种幸福的财富。
诚然,幸福,人人追求,人人希望。而在童年时期,幸福的获得对于孩子的未来也具有极大的影响。我们要给予孩子的幸福,不仅是眼下的幸福,而且是长远的幸福;不仅是物质上的幸福,而且是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的幸福;不仅是单个的幸福,而且是整体的幸福。
因此,在“六一”国际儿童节重提幸福的话题,让孩子逐渐明白幸福为何物,这也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