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29日发布消息,根据群众举报,2013年8月开始,发改委组织力量对眼镜行业主要镜片生产企业进行了调查,查实一些生产企业存在限制下游经营者转售价格的排除竞争行为,近期责成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地方价格主管部门依据《转售价格》进行了处罚,共计罚款1900多万元。依视路、尼康、蔡司、豪雅等主要框架镜片生产企业和博士伦、强生、卫康等主要隐形眼镜片生产企业均“榜上有名”。
部分眼镜镜片企业维持转售价格行为已被查
国家发改委这次公布的调查结果,无疑有利于还市场一个更合理的眼镜价格。经调查,依视路、尼康、蔡司、豪雅等主要框架镜片生产企业和博士伦、强生、卫康等主要隐形眼镜片生产企业普遍对下游经营者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转售价格维持,存在固定镜片转售价格或限定镜片最低转售价格的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第十四条的相关规定,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使相关镜片价格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比如,有的框架镜片生产企业与经销商签订了含有限定转售价格条款的《销售合同》,并要求经销商严格按照其制定的“建议零售价”销售镜片,直接维持转售价格;有的隐形眼镜片生产企业与其在全国或重点城市的直供零售商常年统一开展“买三送一”促销活动,相当于各零售商按照生产企业“建议零售价”的七五折销售隐形眼镜片,变相维持转售价格。
据了解,根据各涉案企业排除限制价格竞争行为违法情节、危害程度,以及配合检查、整改情况等因素,发改委已责成相关涉案企业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目前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已下达。
对价格控制力较强,但能够主动整改的上海依视路光学有限公司处上一年度销售额2%的罚款879.02万元;对不能很好配合调查,但能主动整改的北京尼康眼镜有限公司处上一年度销售额2%的罚款168.48万元;对积极配合调查并主动整改的卡尔蔡司光学(广州)有限公司、北京博士伦眼睛护理产品有限公司和强生视力健商贸(上海)有限公司均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的罚款,分别为176.6万元、369万元(按隐形眼镜片相关市场)和364.37万元;对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有关情况,提供重要证据,并积极主动整改的豪雅(上海)光学有限公司、上海卫康光学眼镜有限公司2家涉案企业,依法免除处罚。
洋巨头涉嫌价格垄断指定最低销售价
事实上,在5月上旬,博士伦、强生、依视路、尼康等国际大牌眼镜生产商,就纷纷在官网宣布降价,最高降价幅度30%。有观点猜测跟国家发改委对这几家企业进行价格反垄断调查有关。这不禁引人猜想:一副镜片从出厂价几十元,飙升到销售价几千元,这是否也跟洋品牌生产商的幕后操纵有关?经济之声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说起洋品牌眼镜的价格,消费者的第一反应就是“高得离谱”:
消费者:我到眼镜店,就光镜框都真的很贵,最便宜的三千多块钱。
而要买洋品牌,想还价很难,即使在批发市场,也砍不了价。在北京潘家园眼镜市场的一家店里,销售法国依视路镜片的商家说出了原因。
商家:厂家写的要你一定要卖这个价,全国统一标价。
记者:不论北京、上海?
商家:对,全国都是。全地球吧。
这么说来,洋品牌眼镜价格高,都是生产商限定了最低价?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从去年8月份起,着手调查博士伦、强生、依视路、尼康等洋品牌,质疑的也正是这一点。
然而,仅凭洋品牌生产商一己之力,怎么能让出厂成本只有几十块钱的眼镜,卖到商场、眼镜店之后,身价瞬间变成几千块钱?在中国最大的眼镜生产基地江苏丹阳,一个专门生产眼镜框的厂商说出了行业秘密,很多洋品牌都直接从他那里进货,出厂价最多不过一百元,几经贸易公司转手贴上洋品牌之后,价格就坐上了“直升机”。
厂家:国外的很多品牌也放在国内做。到了零售商,假如我给销售公司300块,销售公司可能给它500块,它(零售商)卖出去的话就加个零或者乘以十倍。
流通环节税费、中间贸易环节推高眼镜价格
一副眼镜框,出厂价最低十来块钱,几经贸易商倒手贴牌后,到商场、眼镜店就能卖到上百块钱,放大近十倍的价格让人吃惊。可是,从眼镜生产商到中间的经销商,再到终端的零售商,都说自己利润微薄,究竟是谁拿了大头呢?
眼镜行业是不是很好赚?面对记者的疑问,江苏丹阳一家生产眼镜框的厂商急得直跳脚,他连说好几遍,工厂利润很低,特别是没有品牌的厂商,就挣个辛苦钱。
一副架子只能赚个一块钱两块钱,最多赚个5块十块的样子,比如钛架,一百块钱,(利润)20%我也就赚个20块,可一般赚不了这么多。
这位老板说,他手里的货转给上一级经销商,经销商至少会抬高3倍价格再转手,如果贴上了洋品牌,身价就可能放大几十倍。可中间批发商说,他们没挣到钱,卖牌子货有时还亏钱。
批发商:卖品牌的眼镜架子亏死了,我们拿过来600,就卖650,有时候600块就卖了。
记者:但是进价给你卡死了?
批发商:对,公司拿过来就现金交货。
按这位批发商的说法,品牌生产商控制了价格,最有赚头,而且从去年8月份起,国家发改委开展反垄断调查,博士伦、依视路、豪雅、尼康等洋品牌,涉嫌限定经销商最低售价。可一家被调查的企业负责人说,他们之前这么做,是为了杜绝代理经销商低价倾销,本身利润就不高,再无底线地甩卖,会出乱子。
确实出现过低价倾销,我们保留了防止低价倾销的条款。后来经过发改委调查,我们最新的合同已经修改了,零售价格表,我们所有的封面都表明了建议两个字。
品牌生产商也说没有赚到大头,难道终端零售商才是价格的推手?零售商反对这个“罪名”。一家零售商负责人说,她有时还希望生产商定个最低价,否则没法保证利润,因为开门店、进商场成本太高。
商场里头税重,还得加员工工资,商场里回扣大,比如卖600,起码给商场就得25%(回扣),这个多厉害!
综合各方的说法,反而让人糊涂了,一副眼镜出厂价几十块钱,摇身一变能卖到几千块钱,生产商和经销商都说自己利润很低,究竟是什么推高了眼镜价格呢?
江苏丹阳的厂商告诉记者,眼镜的利润在品牌附加值,同一款产品,注册不同的品牌,就能卖不同的价格,要想赚大钱,就得注册品牌。
比如,我注册了强生这个牌子,在销售过程中,我花了钱做广告,很多人知道这个牌子,品牌价值就很高了。
当记者以申请代理为由跟品牌代理商交涉时,广州一家号称一级品牌代理商的销售人员极力劝说,一定要卖高端品牌,毛利润可达75%。
像GUCII、暴龙、依视路,进货价格一两百、两三百,零售价都是好几千的。毛利可以达到75%以上,你一天买一两副眼镜,高端的,房租就可能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