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的失信黑名单将纳入征信系统
小贷、担保公司等都应接入征信系统
5月28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将自今年6月3日起,对个人查询本人信用报告实施收费,个人每年查询3次及以上的,每次收取服务费25元,个人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每年前两次免费。
目前,信息主体可以通过两种渠道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一是到当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进行现场查询,二是通过互联网查询。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表示,由于网络查询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暂不收费,3次及以上查询收费目前仅针对现场查询。
为什么收费
“对3次及以上查询本人信用报告实施收费,主要目的是覆盖相关成本。”王晓蕾表示,央行搭建、维护征信系统以及提供现场查询服务,都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依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31条,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可以按照补偿成本的原则收取查询服务费用。25元的收费标准则是发改委在核算相关成本之后制定的。
多次查询信用报告需付费,也属于目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做法。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规定,本人有权每年获得一定的免费查询机会,一般是1至2次,超过免费查询次数的,个人在支付一定费用后可获得自己的信用报告。在单次查询收费标准方面,美国为10美元至12美元(折合人民币62元至74元)不等;香港为245港币至265港币(折合人民币196元至212元)不等;英国一般约10英镑(折合人民币约100元);俄罗斯约合人民币81元。
从征信中心提供的数据来看,目前进行多次查询的人数占比较小,且多出于商业需求。2013年,共有500多万个人进行了信用报告查询,其中查询3次及以上的人数为44万。王晓蕾表示,对于信用报告有3次及以上查询需求的,一般都是个体工商户,他们跟银行发生信贷关系比较多,应该可以承受25元/次的价格,初步判断收费影响不会太大。
目前,通过网络查询本人信用报告仍然是免费的。2013年3月以来,央行征信中心分5批次,先后面向江苏等18个省份,开展了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服务试点,试点将于2014年实现全国推广。凡持有试点省(区、市)身份证的个人,均可上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
网络查询还须避免泄露个人信息。为解决这个问题,央行征信中心为进行互联网查询的个人设置了严格的身份验证程序。只有以私密性问题或数字证书方式通过了身份验证的个人,才能进行网络查询。
信息种类将扩展
个人信用报告也被称为“经济身份证”,是能够全面反映信息主体借债还钱、遵守合同和遵纪守法状况的信用档案;其中不仅包括个人和企业的银行信贷信息,还包括在非银行领域的诚信记录。
目前,个人信用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基本信息、信贷信息和公共信息。基本信息展示信息主体的身份信息;借贷信息是信用报告的核心部分,展示信息主体的贷款信息、信用卡信息和为他人担保信息等;公共信息展示信息主体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信息,如法院判决和执行信息、欠税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央行征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个人信用报告所涵盖的信息种类还将继续扩展。
“个人的社保信息、公积金有关的信息、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信息等现在也纳入到征信系统里了。”王晓蕾表示,下一步法院的失信黑名单也将纳入征信系统。
在借贷信息方面,目前,央行征信系统已经纳入了所有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和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所掌握的信息。
王晓蕾表示,按相关政策要求,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都应接入征信系统,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小贷公司也确实需要共享征信系统中的个人信用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小贷公司可以通过征信中心的网点查询客户的信息;另外,部分客户期望小贷公司对其借贷信息严格保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一些小贷公司接入征信系统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个人信用报告涵盖信息种类不断扩展,适时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掌握自己的信用状况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王晓蕾建议,个人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或者信用卡之前,去查一下信用报告,这样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即使没有任何这方面的需求,最好也每年查询一次,以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来办理信贷业务等。一旦发现信用报告中的信息有错误或遗漏,个人可以立即向征信中心或商业银行等数据提供机构提出异议。
央行征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征信系统建成以来,对个人异议处理的平均回复和解决天数大约为7天,总体回复率和解决率保持在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