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到钱江源吃鱼,那么何田的清水鱼必须排在你计划表的前列,它曾经多次被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中央七套《科技苑》栏目)、浙江电视台(民生频道、影视娱乐频道)等媒体宣传报道,就连正在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也一度将它作为拍摄对象,总导演陈晓卿对它赞赏有加。
何田清水鱼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它里头都藏了什么秘密?此次,记者专程前往何田乡,好好地做了一番打探。
何田出清水鱼的科学道理
何田清水鱼的养殖始于明代,《开化县志》记述:明末清初,本县就有人在河边、田边、路边、山坑边、房屋内挖土砌石成池,引用溪水、山坑水或泉水养鱼,鱼池面积5至10平方米,水深0.3至1米,设有进、出水口,但产量不高,数量也极少。
记者也从县水利局了解到,何田乡地质带属花岗岩地区,地表水常年在二类水以上,溶氧高,且完全没有工业污染,水质清可见底,十分适合鱼的生长。近些年,随着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何田清水鱼的养殖规模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清水鱼也以其优异的品质,通过了国家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双论证,并先后获省首届渔博会银奖,省农博会银奖、金奖,衢州市名牌产品、市著名商标等称号。
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然而,咱们何田却可以骄傲地说,水至清则鱼至鲜。
实地探访清水鱼塘
在何田乡党委书记齐正兰的带领下,记者沿着何田溪溯源而上,潺潺溪水清冽甘醇,小石子清晰可见。我们来到了清水鱼千年古法养殖传承村——柴家村淇源头自然村,寻访最古老的清水鱼养殖地。
到了村里果然见到,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挖了一个水塘。
何田乡能追溯到最古老的鱼塘在村民汪永新家,记者向他请教这里养鱼传承了多少年,汪永新说:“具体多少年还真说不出,反正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手上就有了,少说也得有五六百年了。”
有了最古老的鱼塘,自然得有养得最久的清水鱼,而这条鱼就在77岁的老人汪良标的鱼塘里。汪老伯说这条鱼是他的宝贝:“养了20年了,至少有20斤了。”当大蘑问起他准备什么时候吃这条鱼的时候,王大爷眼里流露出不舍:“那自己是舍不得吃的!”他说,这几年乡里举办清水鱼文化节,这条鱼是要拿去参加鱼王评选的。除了这条20年的老鱼王,汪大爷的鱼塘里还有四五条养了10多年的鱼,“资历”算得上老了。
养了这么多年的清水鱼为何才十几二十斤呢?汪大爷解释:“我们的清水鱼是吃青草的,从来不添加饲料,每年也就只能长一斤左右。”汪大爷积累了许多的养鱼心得,以前都是割野草喂鱼的,现在,他们专门种植黑麦草、泰国玉米给鱼吃,鱼身黑黢,眼球饱满,鳃色红艳,个个活头活脑,且无塘泥腥味,是鱼之上品。每年冬至以后要买四五十尾鱼苗,养至三年左右方能食用。清水鱼长得奇慢,汪大爷平时自然舍不得吃。“中秋和过年才会自己杀来吃,平时都是拿来招待贵客的。”也因此,在何田乡盛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山坞里,没好菜,抓条活鱼把客待。”一条清水鱼就是这个小山坞里最美味的佳肴。
像这样大大小小的鱼塘,信步走来比比皆是。一棵桃树,一口水塘,一池清水鱼,是这里独特的风景。“现在并不是来何田乡最美的季节,若是春天来,满目桃花盛开,映在溪流中,那风景才是最好。”听着齐正兰这样介绍,记者已心之向往了。
烧制方法大有讲究
都说何田清水鱼味美,尤其是它奶白色的鱼汤一直被吃货们津津乐道,这其中烧制方法必须讲究。为了吃到最正宗的何田清水鱼,大蘑也在何田乡进行了一番寻访,打听到何田乡政府的大厨江秀花烧清水鱼是行家里手,细问之下,江大姐在食堂工作了20年,清水鱼自是最常的烧一道菜了。站在灶头边,大蘑眼睛也不敢眨一下,仔细盯着江大姐的每一个动作。
清水鱼烧制方法:
热锅(最好是用柴火烧的土灶头),加入开化土菜籽油一半、山茶油一半,烧热,加入姜片。
将整条鱼或者鱼块轻轻放进锅中,把黄酒浇到锅边上。(大姐说,黄酒千万不能浇到鱼身上,这样鱼容易老。)放盐。
加开化山泉水(水质对烧鱼很重要,水质好鱼汤才能烧出乳白色),大火煮约15分钟,期间不能翻动鱼身,也不能盖锅盖。
加入新鲜辣椒块、蒜粒。
鱼烧至八成熟,转小火再加工。
鱼装盘,把准备好的紫苏和葱放进鱼汤里焯一会儿,撩起和鱼汤一同浇到鱼身上即可。
闻着鱼香忍不住食指大动,喝上一口如牛奶般的鱼汤,粘稠如饴,鲜香润泽,鱼肉细腻如蒜,食之不腻,鲜味绵长。大磨此时只想问,这么好的鱼,客官你要不要来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