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鲜嫩的鱼肉交流,这是人与上天和大海的约定。”
如果你没有看过当下话题性极高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你一定不会明白,这两段文艺范十足的文字换成了大白话,其实就是“嗑瓜子”和“晒鱼干”的意思。近日,这套正在热播的美食纪录片,不仅让吃货们口水直流,其中那华丽的解说词更是引发了新一波的造句模仿潮流,“舌尖体”悄然走红网络。5月24日,针对网络体被人们热捧的现象,记者采访了语言文字专家和热衷于这些网络体的年轻人。在他们看来,网络的发展为语言创新提供了无数种可能,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网络体就有着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网友集体模仿“舌尖体”
只要仔细地看一集《舌尖上的中国2》,你就会发现,这套纪录片中的解说词,确实运用了了独特的文字来进行表达,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开头记者列举过的几个句子,还有人们常说的雨后春笋,也在片中被描述成“春雷唤醒土壤中的声明,这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如此文艺范儿十足的金句,引得观众们在网络上纷纷发出感慨:“这简直就是高考满分作文的节奏!”
于是,一大批网络语言爱好者加入了这次“舌尖体”的造句热潮中来。日前,南宁网友“白花花银子”就在她的朋友圈里来了这么一段:“又到了收获的季节,夏季,刚沐浴完毕的女孩儿,水嫩的肌肤,血液36度配上微醺的夏风,正是最美好的滋味。对于蚊子阿山来说,这也正是它一年中享受大自然最宝贵馈赠的时刻……”看完这段,记者让她说让人听得懂的话,她打出一个笑脸的表情回复:“不就是被蚊子咬了个大包嘛!”
像“白花花银子”这样的“造句党”,网络上还有很多。在他们的笔下,很多稀松平常的事情如吃泡面、卖油条、打游戏等,经过一番改造套进了“舌尖体”的模板之后,顿时变得很有喜感。他们在网络上发表的寥寥数十字、上百字,或是调侃琐碎生活,或是描述家常美食,或是追忆至真亲情,或是普及历史常识……细细品读,让记者也不得不佩服创作这些文字的网友们的语言天分。正如“白花花银子”所说,她在遣词造句是也花了一些心思,为的是与身边《舌尖2》的爱好者们互动交流,绝不是随意乱写恶搞。
语言流行也有审美趣味
“网友们的造句都很棒,可以看得出,这些人要是没有些文字功底,还写不出‘舌尖体’这样的句子来呢。”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覃凤余最近也关注到了“舌尖体”的走红,她很佩服那些网友们的造句,“即使是换做我,也没法轻易下笔,得好好琢磨一番才能写出来。”
覃凤余认为,网友们对“舌尖体”的模仿调侃,首先多少都是基于对片中解说词魅力折服的表现,受到了既有厚度也有韵律的美妙词语感染。试想,当“嗑瓜子”被表述为“温暖热情的果仁瞬间迸出又随即粉碎,只留下质朴的香气和空虚的果壳”这样的语句,谁能不心动?假如把解说词换成大白话铺满整个荧屏,那会让人觉得无趣。
“无论是之前的流行过的‘甄嬛体’、‘伊琍体’,还是现在的‘舌尖体’,其实都体现了一种语言的美感。”覃凤余表示,语言的流行和时尚的流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要是美的东西,大家都会接受并争相模仿,并逐渐流行开来。“舌尖体”的文化底蕴较强,能给人带来文字的艺术享受。相比之下,网络上曾经昙花一现的那些过分矫情和无病呻吟的语句,则会被淘汰掉。覃凤余告诉记者,在语言的规范性上,解说词和网络句还是在常规语言的逻辑体系里运行,并没有新奇的词汇,一般都能独立成章,只是辞藻有些华丽,这展现的不是对母语的恶搞和污染,而是传承与发扬,是汉语言艺术魅力生机勃勃的表现。
草根文化的又一次狂欢
精读这些有趣的“舌尖体”文字,不免使人联想到,近年来,网上不少新锐文体你方唱罢我登场。肉麻台词听了让人“有想撞墙冲动”的“琼瑶体”,嗲不死你呕死你的“蜜糖体”,酷似老外说汉语说不利落的“梨花体”……相比之下,“舌尖体”总算还能带给人些许精神上的养分。
这次突然走红的“舌尖体”,是不是也会和其他的网络文体一样,注定是昙花一现的命运呢?担任多年高中语文教师、有着丰富语言文字研究经验的洪珏认为,网络文体其实就是一种“集体的狂欢”,它对于网友们意义在于“参与感”。“网友们模仿这些,一分钱稿费也拿不到,但是却在参与之中找到了归属感,满足了表达欲。这种一呼百应的感觉,应该会比看电视本身还要快乐。”
事实上,网络空间中从不缺乏语言的天才,也从不缺乏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热捧。这些像模像样、惟妙惟肖的网络文体造句,除了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无厘头的娱乐感之外,也不免令有心者对于语言表达如何追求雅致,产生了思考与借鉴。洪珏告诉记者,语言的发展,从大俗到大雅,都有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今网络上流行的各式文体造句,看似草根文化,其实将来也有可能发展为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模式。就像有网友用“舌尖体”描述的家常美食那样,“这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
来,一起玩坏“舌尖体”
“舌尖体”之买油条:
在距离家乡数千公里的北京,四川保姆小张今天起得特别早。连日来她注意到附近的早点摊子的老板换成了一个山东的小伙子。油条,中国人最热爱的早点之一,据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寡淡的小麦粉与浓烈的热油碰撞,平凡的食材造就非凡的味道,配上一碗现磨豆浆,就是带给人们一天活力的完美早餐。
“舌尖体”之送白菜:
“和平又瞒着志国偷偷给她妈拉去50斤过冬大白菜。无论脚步走多远,只有童年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半生操持的贾家,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娘家。有酸爽香脆的腌酸菜作伴,再寡淡的冬日也不会湮灭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也成为全球和氏宗亲对于祖先的共同味觉记忆。”
“舌尖体”之炒股:
“收盘了,股民小刘合上电脑,用滚烫的开水泡制一碗腾着热气的老坛酸菜面。中国股民更偏爱拉上窗帘,在黑暗中享受这独特美食。两广一带的股民口味清淡,他们往往不加料包,由脸颊自然淌下的热泪补充恰当的盐分。他们相信,用这种方式,能够抹平买在顶部和卖在底部带来的大部分忧伤。”
“舌尖体”之喝咖啡:
做完最后一道数学题,起身泡一杯咖啡。望着窗外最明亮最透彻的阳光,握着手中微烫的咖啡,唇舌磨合间,热气缭绕中,享受着独特的美味,这是给辛勤劳作的人们,最好的馈赠。
“舌尖体”之高考:
1000个孩子就有1000种未来,中国高考源远流长。从隋唐到如今,选拔人才的方法仍然遵循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西方的融合,教师的心诀,学生的领悟,成绩的每一次发榜,无不师生揪心,荣辱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