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农业部:不存在中国在国际上"抢粮"情况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5-22 09:12:41

  近期,《谁能养活中国》一书的作者、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布朗再度挑起“世界能否养活中国”话题,称中国粮食进口急剧增加、结构性粮食缺口继续拉大、中国加快在国际上“抢粮”等,炒作“中国粮食威胁论”。中国能否养活自己?中国是否在国际上“抢粮”?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毕美家表示,并不存在中国在国际上“抢粮”的情况,也无从谈起“中国粮食威胁论”。

  毕美家表示,全世界公认的事实,中国用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了全球1/4的粮食,养活了全世界1/5的人口。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2039亿斤,连续3年稳定超过11000亿斤。按照国际可比的谷物概念作为粮食口径,2013年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7%,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在粮食安全的问题上,中国不仅没有造成对世界的威胁,而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但在耕地等资源日趋紧张、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中国有能力继续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吗?对此,毕美家介绍说,未来我国将继续巩固农业基础,筑牢支撑粮食生产的三大支柱。一是政策,中央高度重视“三农”,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将有力保护和调动地方政府抓粮和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水平和效益。同时要继续完善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积极稳妥开展大豆目标价格试点及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以进一步保护和调动主产区积极性。只要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国就不存在吃饭问题。

  二是科技,201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今后还会进一步提高。重点是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通过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通过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推进关键技术入户到位。

  三是基础设施,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1.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到2020年建设8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项目、农业环境治理工程等,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保护基本农田。只要筑牢这三个支柱,守住一条红线,我们就能保证粮食持续稳定发展。

  针对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在国际上“抢粮”的炒作,毕美家强调,十几亿中国人不可能指望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库存也是增加的。进口增加主要原因不是国内出现短缺,而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低于国内,当然也有为满足国内多样化消费需求,需要适量进口进行品种调剂。

  首先,世界是开放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从2010年起,中国粮食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格。为降低成本,一些国内企业加大了粮食进口量。2013年,我国粮食丰收,国际主要产粮国也普遍丰收,国际粮价持续走低。在国际粮价低的时候,适量进口调剂国内余缺,既符合中国国情,也是顺应农产品贸易国际化趋势的现实选择。

  其次,中国适度进口粮食,也是满足国内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需要。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品种的多样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供给不足,需要适量进口进行调剂;玉米作为重要的能量饲料、工业原料,也有一定量的进口。

  中国进口的粮食品种中,主要是作为蛋白饲料的大豆。国际上并不把大豆统计在粮食中,如果单算谷物,中国进口的数量并不大,2013年是1400多万吨,占国内谷物产量的比重不到2.6%,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在4%左右。可见,并不存在中国在国际上“抢粮”的情况,也无从谈起“中国粮食威胁论”。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编辑: 付念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