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陈,宁波市第一医院普外科医生;梁斌,海曙区公安局普通民警;汤建华,宁波大学退休教师……
曾经他们互不相识,现在,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些人走到了一起。
今年3月下旬,本报曾做过个报道,海曙区苍水、牡丹等社区活跃着一批义务为居民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志愿者。当时,海曙区也表示希望能组建一个覆盖全区范围的志愿服务小组。
上周日下午,海曙区“北斗心灵”生命关怀社正式成立。首批65名志愿者按照个人所长、兴趣爱好,分编入专业组和生活关怀组。
做的事虽然不同,但让老人走得安详,是65个人共同的心愿。
他们想用自己的爱心
帮老人实现心愿
梁斌,是一名民警,也是海曙区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在关怀社中,他的任务,是给老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愿意加入“临终关怀”这个大家庭,缘于前不久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3月份,梁斌在媒体上得知了鄞州一个10岁女孩的故事:父母都是外地人,靠卖菜为生,父亲不幸被查出得了肺癌晚期,家中还有个生病的哥哥,生活困难。
梁斌通过学校找到了小女孩,与她结对。
后来,梁斌去医院看望小女孩的父亲时,父亲说,他最担心自己走后,女儿和家人怎么办。
“我告诉他,既然结对了,我就会照顾好她女儿。听了这话,他放心了。”这在心理治疗上称为“焦点疗法”,简单来说就是找到病人的心结、对症下药。
梁斌随之想到,重症老人离世前也一样会有心结,他是否可以用心理治疗来帮助老人?
他加入了“北斗心灵”生命关怀社——在这里,他可以用擅长的心理治疗法,找出老人最大的心愿,帮助老人实现,好让老人宽心。
他们想用自己的能力
减轻老人痛苦
马陈是宁波市第一医院普外科医生。拿惯了手术刀的他,这两年在研究一个新的课题:“音乐治疗”。
去年,马陈在一次外科手术中,引入了音乐治疗。病人做的是局部麻醉,在手术中全程带着耳机享受音乐。这次手术只用了平日一半的麻药用量,可效果远比常规手术要好,“病人全程都非常平静,也没有感觉到疼痛”。
现在,马陈把“音乐治疗”引入到了临终关怀服务中来——在“北斗心灵”生命关怀社的专业组中,马陈和另一位志愿者,组成了一个“音乐治疗组”。
“忧虑、郁闷等负性情绪也是致癌因素之一,现在已经明确音乐对缓减负性情绪有比较明显的作用。”马陈说,重症老人,也会有抑郁、焦虑等情绪,这一疗法同样适用他们,“在病人身体条件允许下,我可以让他唱歌释放情绪,也可以陪着他合唱;彼此分享音乐,也能得到愉悦感。至于选择的音乐也要因人而异,采用个体化治疗。”
他们想用自己的陪伴
让老人不孤单
63岁的汤建华,是生活关怀组第二组的组长。上周二,汤建华跟同伴去市一医院探望了一位70多岁的重症老人。
这是他第一次参与“临终关怀”的服务。老人情绪很不稳定,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家属听说有这么一个志愿服务团队后,主动找到他们。
汤建华和另外两名志愿者来到了老人的病床前,跟老人交谈了20分钟。虽然只是陪着聊聊天,说些宽慰的话,告诉他要配合治疗,但对即将离世的老人来说,这几句话确实打消了他的恐惧。
汤建华说,作为志愿者可以做些什么,怎么做才能最快的让病人接受,通过这次服务,他才发现都是需要技巧的。与病人主治医生、家属沟通好,争取他们的配合,是很重要的过程。
不论职业、教育背景、有无专业知识
都欢迎您加入志愿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谁都避不开的话题。2013年,海曙区的单身独居老人近5000名,仅失独老人就有217名,总有一天,他们需要有人陪伴度过最后的日子。
“可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老年人或者重病患者对死亡很避讳。”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裘丽萍说,绝大多数临终者只能带着伤痛、孤寂,还有未了的心愿离世。
“成立生命关怀社,就是想让老人走得安详。”裘丽萍说,早在年初,他们就计划在全区范围内搭建一个临终关怀的志愿服务平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参与到临终关怀中。
项目负责人项月华说,“北斗心灵”希望通过志愿者的服务、探访、聊天,消除或减轻临终者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恐惧、平静面对死亡,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在前期近一个月的报名中,已有65名志愿者加入了,成员心理咨询师、医护人员、大学生志愿者等社会多方力量。
“这一服务需求会越来越多,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项月华说,不论职业和教育背景,只要您热心公益事业、愿意投身临终关怀服务就行;没有专业知识也不要紧,他们会负责培训。如果有意加入的,可以拨打志愿服务电话872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