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百姓民生
父母在婚房放水桶 告诫子女勤俭持家从节水做起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5-06 10:01:18

  浙江在线05月06日讯上个月,本报和省文明办联合各家单位,在全省开展“我们的家训——浙江百姓重家风”活动:寻找“我们的家训”、征集“我们的家训”、传播“我们的家训”、传承“我们的家训”。

  征集令发出后,众多读者通过微信、微博以及本报96068热线联系我们,说了很多有关家训的故事。他们中有老人,也有年轻人。虽然年龄身份各不相同,但他们关于家训的故事,每个都是那么地动人。

  它可以是长辈流传下来的几句话,也可以是长辈持之以恒的某种做法。家训对于后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这种独特的道德规范,又因为传承和践行,教化了本家子弟,甚至熏陶一方乡民。

  老人在婚房里放了一只桶

  希望后辈传承节俭家风

  在绍兴从事幼教工作的金鏐楠,家里有一只三四十厘米高的塑料桶,这是十多年前,她结婚时,爸妈特意放在婚房里的。这只桶,便象征着金家的家训:节俭。

  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小时候,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水缸。每天一大早,家里的男人就要去公共水龙头挑水。饮用的水,加些明矾净化,然后倒进水缸备着;旁边放一大桶水,用于日常洗刷。另外还有一只巨大的塑料桶,用来收集用过的废水。有些需要多洗几遍的物品,便先用这桶水洗。

  经过二次使用的废水,并不轻易倒掉,而是收集到一个旧油桶里,经过沉淀,这水还可以用来清洗拖把和抹布等。用过三遍的水,并未完成自己的使命,父母还会拿去浇灌农作物……

  “家里摆着这么多桶,小时候,老分不清这些水分别是干什么用的,经常因为用错,被呵斥甚至打骂。”长大后,金鏐楠渐渐明白,从困难年代过来的父母,节俭意识深入到骨子里,“他们知道,哪怕是一滴水,都是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金鏐楠结婚时,父母一定要将这只巨大的塑料桶放进她的新房。虽然这只桶和房子现代化的装修格格不入,但金鏐楠还是接受了父母的好意,“因为,它就是我家的家训。”

  后来有了女儿,对于这只传家宝一样的水桶,女儿同样十分不理解,“我便跟她讲以前那些事,让她明白,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但节俭的家风不能丢。”

  父亲纠正我打算盘的手势

  教会我如何做人

  对于家训的传承,如果说金鏐楠的父母是身教,那么杭州顾先生的父亲用的就是言传。

  小时候,父亲对自己说的一句话,70多岁的顾先生至今都还记得,并将其奉为家训。

  “有一天,父亲教我珠算,我正在练习时,忽然被他狠狠地敲了一下头。”顾先生说。原来,是他打算盘的手势错了。

  “他跟我说,学算盘手势不能错。上面两颗算珠归中指管,下面五颗归拇指和食指,你怎么用食指扒拉上面的算珠?就跟做人一样,一是一、二是二,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不能乱。”

  顾先生的父亲大概没想到,从学算盘引申出来的这句做人的道理,影响了儿子的一生。

  顾先生从事基建工作多年,“发财”的机会到处都是。曾经有一次,只要他稍稍动动笔头,就可以赚上一大笔钱;还有一次,他和一位做钢材的老板有私交,当时,只要他想动歪脑筋,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有大收获。甚至有亲人数落他,介好的机会不利用,真当是呆子。

  顾先生说,自己始终记得父亲的那一席话,坚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

  这个家训,他也传给了孩子,“希望我的后人,也能将这个家训传承下去。”

  嘉奕麻麻2012:我家的家训以八卦为载体,一个卦对应一条家训。比如第一条是乾为天,终身学习,天天向上;第二条,坤为地,脚踏实地,多做实事。当初制定家训时,颇费了一番心思,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体现家庭特色,还要方便记诵,因为记不下来的家规等于一纸空文。

  小昀儿:我家的家训是: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人家。

  雪情悦兔:冀家家训,冰清苦乐。意思就是位高权重坚守冰清,富甲一方亦能甘于苦乐。前半句用来告诫从政的子孙,后半句告诫从商的后人。

  X-徐佳吟:我觉得家风不一定多么轰轰烈烈,但一定要秉承正义、正直,充满正能量。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吴朝香 编辑: 付念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