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储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和国民财富。根据中国央行的最新数据,截至2014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95万亿美元,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三分之一,比世界第二的日本还要高出2.85万亿美元。
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是与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密切相关的。1990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10.93亿美元,到1995年也仅有750多亿美元,真正快速增加的三个标志性时间节点分别是1997年、2001年和2008年。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三个时点,世界经济剧烈动荡,中国经济加速融入国际市场。每个时间节点以后,中国外汇储备均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
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就已经达到8536亿美元,并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此后中国外汇储备象脱缰的野马,不断刷新记录。如果用“失控”来形容中国外汇储备是非常恰当的。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远远超出合理边界,增长却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外储在平衡国际收支,提高对外支付能力,稳定本币汇率,以及应对增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过度积累的外储不仅严重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导致外汇冲销成本越来越大,而且由于大量外储沉淀于美债等低收益资产,产生重大的估值效应损失。外储面临的种种困境很大程度上与行政导向管理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必须重新设计外储管理改革的顶层方案。
现在,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了上限,由于它的实际收益比较低,市场对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产生了质疑。温彬称,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以投资美国国债为主,而美国国债长期以来收益水平比较低。其次,从中长期来看,由于美元具有贬值趋势,所以中国持有大量美元计价的资产,也标志着外汇储备在缩水。
外汇储备过多,带来的主要问题有三:央行收汇需要投放人民币基础货币,这加剧了中国本就严重的货币超发问题;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回报率很低。尽管中国的对外净资产高居全球第二位,但2008-2012年国际收益累计净亏损超过7000亿美元。究其原因,是中国的对外资产回报率大大低于对外债务的成本;安全性隐忧。一旦发生国家间的对峙,美国冻结中国部分外汇储备并非不可能。此前,美国就对利比亚等国采取过此类限制。央行行长周小川早在2011年就表示,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中国需要的合理水平。
去年7月,中国国务院出台”金十条“中明确提出要创新外汇储备的运用,这意味着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大幕的拉开,作为对外金融体制改革最重要一环的外储管理改革正在进入倒计时。
外储改革是金融改革重头戏,未来改革方向应实现三大转变:一是由单一金融部门的技术性操作转向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操作;二是由主要投向金融等虚拟资产转向支持实体经济及战略转型服务;三是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向多层次、多目标、多主体市场化外汇管理体系。
通过测算,我国最优外储规模约在8000亿美元到10000亿美元左右,对于适度的外储规模部分应保持较高的流动性,主要用于进口支付和外债清偿、汇率波动、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动荡等。
而对于超额外汇储备(也即3.5万亿美元去除8000亿美元至10000亿美元的剩余部分)应在国家大战略主导下,为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并以战略性和盈利性为首要目标进行长期性、战略性或短期专业化投资。
首先,建议国家设立外汇投资产业基金,推动“走出去”进行的各种直接投资或收购、兼并。不仅可以加大高附加值设备和技术的购买和进口,也可以推动设立海外研发基地,进而提高中国技术创新能力,为摆脱产业低端“锁定”奠定基础,真正发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其次,考虑设立外汇专项信贷和贸易基金。银行和企业需要大量外汇进行贸易融资,但苦于没有资金,银行不得不将境外资产调回境内进行贸易融资,导致外汇贷款远超过存款,外汇资产的贷款和存款比例严重不平衡。可以考虑将部分外汇储备作为外汇信贷直接进入银行间市场进行借贷,推动贸易融资便利化。
此外,须增设新的主权财富基金,比如面对中国老龄化社会加快引发的养老资金体系压力,以及日益突出的能源资源供需矛盾,中国应加快养老主权财富基金和资源能源主权财富基金的设立。而最终改革方向是“藏汇于民”,实现外储持有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真正走向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