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房产频道_2013 > 房产新闻
南宁打响地方救市“第一枪”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4-30 10:13:38

  4月28日,南宁市房管局发文“松绑”限购。与天津、杭州等地“松绑”的民间版本不同,这次来自官方的正式文件,意味着房地产市场救市打响了“第一枪”。

  深圳商报记者昨日采访多位业内专家了解到,多地之所以出现“松绑”限购,是因为供需失衡,以及地产“绑架”地方GDP的“利益诉求”。

  南宁日前出台购房新政

  南宁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日前出台购房新政,从4月25日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崇左市户籍居民家庭可参照南宁市户籍居民家庭政策在南宁市购房。相关受访人士认为,南宁此举主要源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推进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释放经济区内购买力。

  南宁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一新政的出台是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发展的一项配合政策。据介绍,2013年广西出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发展推进方案》,宣告北部湾经济区启动同城化进程,并提出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内优先实现通信、交通、产业、城镇体系、旅游服务、金融服务、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口岸通关一体化等九大领域的同城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广西已经在通信同城化(取消漫游和长途费)、金融服务同城化(取消异地转账服务费)等领域出台了系列措施。

  对此,南宁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虽然南宁是广西首府,但北部湾经济区内其他城市房地产市场与南宁的差距并不大,相对落后的崇左最早也属南宁地区,许多居民工作和家庭所在地就在南宁,而2011年限购之前的数据也显示,北部湾经济区其他城市居民在南宁购房的数量并不大。

  多地放松限购救市

  在楼市不景气、多地传出松绑限购消息的形势下,南宁购房政策调整引发外界较大关注。有观点认为,此前温州、长沙、杭州等多城市传出酝酿松绑限购,但最终都被辟谣,而南宁是第一个由官方正式发布限购调整措施的城市,打响了救市“第一枪”。

  无锡市4月18日发布通知,自5月1日起,在无锡市购房面积60平方米以上且在本市有稳定工作的人员允许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来锡落户(此前条件为购房70平方米以上)。

  有媒体从天津市滨海新区房交会新闻发布会获知,为促进滨海新区楼市发展,滨海将实施差别化限购,只要滨海范围内无房即可在新区购房;并将推出共有产权模式购房政策,交一成首付就能先住房。显然,这大大拉开了限购的口子。

  杭州萧山也出现了救楼市“小动作”,从原先的分房安置为主调整为鼓励货币安置,不仅如此,拆迁后一年内购房者还可以获得补贴,补贴标准为购房价的2%。

  与此同时,政策放松预期正在不断累积。央行22日对县域农商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定向降准,打开政策进一步微调的想象空间。

  限购松绑的“利益诉求”

  “这些城市出现限购松绑,有一个共性是前期卖地太多、太快,导致供需严重失衡、成交低迷、库存高企。”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另外,一季度的经济形势出现下滑,部分城市的房地产‘绑架’了地方经济,进而出现了这种地方GDP的‘利益诉求’。”

  为什么“第一枪”会在广西南宁打响?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认为,南宁聚集了大量的土地和投资资源,对整个市场限购政策提出了松绑的“利益诉求”。

  日前一份“我国23个省份‘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显示,广西土地偿债规模只有700多亿元,但土地偿债比例高达38.09%。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储的投入大,对土地收入也会格外依赖。

  前期疯狂卖地无疑加重了楼市的“消化能力”。

  在杭州萧山“微小版救市”的背后,是楼市“量价齐跌”的状况在持续蔓延。另据杭州萧山区土地出让计划显示,今年供地有143宗(7969亩),其中住宅面积约4856亩,为去年1071亩宅地的3倍多。

  “多地出现限购松绑,表明楼市状况不好,要降价了。而老百姓向来‘买涨不买跌’,放松限购使有购房需求的市民陷入观望,反而促进楼盘滞销。”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昨日否认限购松绑会对楼市带来利好,他认为“放松限购对楼市是一剂‘毒药’。”

来源: 深圳商报 作者: 编辑: 付念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