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百姓民生
以清明的名义 重温传统文化的仪式感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4-04 08:49:23

  清明祭祀,是国人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传统,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习惯。每到这一天,逝者的亲属或后人,都会到逝者墓前,一杯酒、一束花或是奉上逝者生前爱吃的瓜果糕点,或点上几支香烛,燃上几串鞭炮,或静静怀念,追忆故人。

  这既是一种内心的表达,更是一种庄严的仪式。小时候,每逢清明节,父亲都会带上我们,到那一片老坟茔,去拜祭祖先,我们往往充当他的帮手,帮他拿酒或是祭祀用的“刀菜”,父亲每次都会特别提醒,不准大声喧哗,更不可嬉笑打闹。烛光跳动,草纸翻飞,父亲一脸地严肃,待纸钱烧尽,他会直起身,大声对着祖宗的坟头说:请老祖宗喝酒!吃肉!

  坟林里集中祭祀时,有时候会听到对新近逝者或近亲逝者的哭诉,伤心而低沉。更多的人,保持着一种严肃和安静,更像是在完成一种重要的仪式。

  长大了,参加清明祭祖的时间少了很多,但这种小时候留下的仪式感却依旧清晰,已然悄悄融入血液。在清明节这天,会自觉不自觉地回想起那些与自己有过交集或关联的故人,音容笑貌,片言只语,历历在目。

  逝者中,更多的是长辈,此时偶尔想起他们的某一句教诲,或某一件小事,你才会发现,原来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曾经对你产生过如此重要的影响。比如,我会在这天想起我的三舅,在我12岁那年,看到我满口黄牙,他曾经送给我一把牙刷,以前,是从来没有刷过牙的。在那时的农村,一把牙刷显得如此弥足珍贵。

  黄庭坚在写清明的诗中说,“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人死虽如灯灭,零落成泥,蓬蒿一丘,但贤愚亲疏,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忘。祭祀,成为人类精神道义得以传承的本能,这就是传统文化,或者说文化仪式感的巨大魔力,跟迷信无关。

  所以,以清明的名义,重温传统文化的仪式感:缅怀、庄重、静思、尽孝、向善……而不是所谓“与时俱进”地代人祭扫,更不是对逝者“小姐”、“金元宝”、“ WIFI路由器”、“马上体”冥币等庸俗化的“物欲满足”,这不是逝者的需求,倒像是当下世风或生者浮躁内心的真实注解。

  清明祭祀,精神重于物质,内心重于形式,即便是简单的祭祀品,甚至只是在心中默默的怀念,就够了。不过,在清明节这天,这种简单祭祀或者内心默默怀念的仪式感是必要的,这既是一种对逝者的尊重,也是一种对自己人生态度的梳理,能在这天用片刻时间来思考人生,有何不好?

  比如,清明让我们看到“孝”的真谛,我们今天倡导的厚养薄葬,乃是真“孝”,生前不孝敬老人,死后大肆操办,甚至盲目攀比,有何意义?

  比如,对清明祭祀的理解,不仅仅是缅怀,还包含着对家庭、地域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清明祭祀提醒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也是提醒我们随时不能忘记必须传承的责任道义。

  清明前夕,437名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魂归故里,国家为他们举行了高规格的欢迎仪式,战机护航,志愿军老兵迎接,重要领导出席,实际上也是体现这种仪式感,表达对他们用生命铸就胜利的尊重,实际是对所有革命先烈和保家卫国者的尊重。

  孔子说,“祭如在”,意思是祭祀当如逝者真正在场一样,满怀敬重。以清明的名义,重温传统文化的仪式感,满怀敬重,洗涤灵魂。让内心得以安静,让心灵得以升华,让生活更加美好,恐怕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安慰。

  中国是礼仪之邦,必要的文化礼仪是不能丢弃的,这也是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但礼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城镇化的今天,交通拥堵,人口流动,不可能人人都回乡扫墓,如果你在遥远的异乡,那就在清明这天,来一场心灵的祭扫仪式吧。当然,如果能借此机会,去出游踏青,享受这桃红柳绿的春天,同样是很美好的。想必,你所怀念的逝者定然希望你是快乐的。

来源: 重庆晨报 作者: 王方杰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