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权利追逐梦想,读博不问出身。2009年7月,时年38岁的辽宁锦州下岗职工、三轮车夫蔡伟,被正式录取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古文字学大家裘锡圭先生。2010年,时年86岁的金庸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该学位货真价实,一时传为佳话。
读博,三轮车夫可以,武侠小说大师可以,官员自然也可以。不过,每每传出官员读博的消息,总有质疑声。需要厘清的是,博士作为最高学历,是一个人学术能力的表现。质疑官员的博士头衔,本质上是一种“打假”行为,即打假的“博士帽”。官员若是努力求学,起码精神可嘉。即便图虚名、追求高学历,若能一丝不苟完成论文,还说得过去,怕就怕“不学无术”。官员读博备受质疑,原因在于公众认为,官员平时公务繁忙,在职获得博士学位,总要听课,还要完成论文,哪能抽出时间?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落马后,人们发现他拥有博士学位,但有两个疑点,一是他在北京工作,却舍近求远,到西南财经大学读博;二是他原来的专业是历史,却读经济学学位,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拿到博士学位。疑点重重,被嘲笑为“权力文凭”,就在所难免了。
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感叹,“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为此,著名学者葛剑雄直言:“就我见闻所及,那些在高官位置上获得的博士学位,很少不含水分,甚至少不了权力或金钱的介入。”并建议相关部门查一下王益这顶博士帽的来历,从中发现一些研究生和学位工作中的弊病,以采取切实的防范和改进措施。这确有必要。
同是读博,金庸当年在剑桥大学读博所受的争议就比较少。金庸本是剑桥大学荣誉博士,据校方介绍,荣誉博士的排名在一般教授、院士之上。但金庸仍然申请到剑桥读博,经过严格审查,校方同意后,金庸偕太太飞赴英国,像许多留学生一样租房子,认认真真听课,老老实实写论文。其间,他谢绝一切与学业无关的社会活动,碰到有人索要签名和合影也婉拒。据报道,校方对金庸的博士论文组成一个有20多位教授的委员会审核,金庸研究的是唐代盛世时期东宫太子继承皇位制度问题,论文完成后,其导师赞曰“没有学者对此做过如此深入的研究”。
据统计,我国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和博士人数均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另在国外,不少官员都有博士学位,可以预见的是,以后博士官员会越来越多,这绝非坏事,关键是他们的高学历是否皆真金白银?身居高位,用权力拿学位,不正常;而热衷于馈赠博士帽的高校,是不是也很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