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汽车频道 > 汽车新闻
全国二手车交易流通现“恶性循环”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3-12 08:56:29

  汽车在当下的全国治理雾霾大环境下饱受诟病,而作为一项治理措施,让全国近1亿辆环保不达标的在用车加快流通交易,已经成为新型二手车交易必备的市场功能。但是从目前二手车来看,区域之间因为环保限迁流通受阻,在用车置换交易持续低迷,已经开始导致全国性二手车交易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按照今年两会提出的目标,2014年黄标车淘汰将达到600万辆,这一数字对于今年的二手车市场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区域之间流通受阻

  众所周知,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只有加快在用车交易置换,才是有效降低汽车排放的良方,但是最近几年以来,各地由于环保压力,陆续出台严格的限迁措施,导致国3甚至国4的二手车在全国流通受阻,各地超过80%的车辆只能通过违规外迁交易才能进入全国市场,造成二手车价格持续下滑。因此一些排放标准低的老旧车型,价格一落千丈,这一状况导致在用车置换新车积极性降低,反过来给环保再次带来压力。

  北京市两年前开始实施外迁补贴政策,但是尽管补贴额度全国第一,仍然不能最大限度刺激在用车加快淘汰更新,在今年反而持续低迷。根据1、2月份的统计,因为全国范围内限迁城市增多,二手车市场持续低迷,车商信心指数继续下挫。

  一些专业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国内的二手车市场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二手车交易以经纪、流通为主,并未进入品牌化经营,因此本地二手车置换业务容易受到全国限迁大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设计、规划全国二手车流通政策,二手车流通方式必将制约环境治理。

  违规交易已很普遍

  作为治理汽车污染的先导,淘汰非环保车成重中之重,北京市已经在多年前开始加快这一步伐,到今年为止仅剩1.5万余辆黄标车,但是从50万辆减至1.5万辆,各地是否都能从中有所借鉴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淘汰黄标车的初期,黄标车的交易已经开始显露中国二手车交易流通的弊端。

  那么全国在用黄标车都流到哪里去了呢!据透露,真正进入报废厂的黄标车仅占一成左右,大部分一线城市的黄标车通过市场流向了三四线城市,即使当地实施严格的环保限迁政策,一个有利可图的车型仍然通过“迁黑”进入当地市场,对于大部分偏远地区的人而言,一辆车价格在万元左右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即使在当地无牌车辆使用;另一个方面,一个高端的进口黄标车,更是通过全国市场流通以“死档车”手续的方式进入外地市场,这些车型虽然属于黄标车,但是车况良好,并不适合一次性报废。

  交易政策期待创新

  就在上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建立二手车临时产权登记制度”的建议,但是至今并未有任何反馈。根据这项建议,类似上海一样,即二手车被商家收购后,给商品二手车一个编码,这个编码可以用一个临时性号牌来区别,并以这辆车的编码替代号牌进行流通,但不能上路行驶,同时给流通环节的商家进行临时产权登记。赞成这一建议人士表示,这一建议出台的背景并不仅仅是提升车商交易的便利性,更重要的是让二手车商品化,让二手车接收地能在税收上获得一定的实惠,为未来二手车全国大流通打开政策壁垒。

  目前二手车全国大流通受阻,已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一边是处于环保压力下,大力推动在用车更新淘汰,而另一边又是限制二手车进行迁入交易,二者在市场形成的反作用力,已经成为制约二手车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务之急,唯有出台政策,大力扶持二手车全国流通,从根本上盘活在用车市场,介入品牌经营,在流通环节加强对在用车管理,从而降低1亿辆环保不达标的在用车的排放,而不是单纯的“一刀切”。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