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不少高档酒店被迫选择了"关门大吉"。
比如,京城大名鼎鼎的湘鄂情(行情,问诊),就在眼下砍掉了西单旗舰店的营业面积,由原来的12000多平方米缩减为5049平方米,此外还在全国各地直接关闭了不少门店。据称,湘鄂情集团此举是为了扭转亏损的局面,其2013年前三季度报告显示亏损3.03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340%之多。
"政务消费基本在高级酒店消失了。"在上海某五星级酒店工作6年的谭经理向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道出了餐饮业眼下时运不济的原因。他说,同行们正在探索新的运营路径,比如推出"亲民"年夜饭、参加团购等等。
回顾过去的几年,出口、投资、消费,这"三驾马车"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似乎都显得有些吃力--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形势迟迟不见好转;早年"4万亿"投资带来的后遗症,至今为人逅病;制造业鲜有创新亮点,启动国内消费市场始终难有比较大的突破。
那么,中国经济到底将何去何从?在各种现实追问和路径找寻中,启动"国内消费"始终被寄予厚望。尤其是2月中旬的一则消息,余额宝规模突破4000亿元,这民间蕴藏的定期、不定期现金流更笃定了"消费"在中国可期的空间。
其实,如何撬动国内消费,近几年一直困扰着政界、商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政坛吹来的从简风,竟意外吹开了人们的视野--大众消费时代似乎已经来临。
出口如何发力中国经济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一系列支撑"改革开放"的举措,打通了中国和世界间的经济往来。此后30多年里,"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了主导地位。由此,中国获得了"制造业大国"的称呼。然而,今天的中国,已经到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便是:面向未来的中国经济,出口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将如何发力中国经济?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外贸的困局,一个接着一个,且环环相绕。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整个年度里,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都在强调外贸的严峻形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举足轻重的外贸伙伴--欧美经济体尽管呈现出复苏趋势,但欧美纷纷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更令人堪忧。
比如,美国在金融危机期间,失业率一度超过了10%,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是主要原因。有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总就业人数为12982万人,制造业就业人数仅为1152万人。正是基于此次金融危机中的深刻教训,美国国内主张"制造业回流"的呼声不断高涨,在这一民意之下,改变经济过分依赖服务业的局面,复兴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向高增加值转换、提高其竞争力重新成为美国的政策议题。
这些年,欧美的路线几近相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国、印度制造业的崛起,欧美国都经历了"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迅速转向第三产业,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短短几十年,以往欧美国的优势产业--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数据显示,1980年至2010年间,美国总就业人数增加了3609万人,制造业就业人数却减少了877万人。这种相似的路径,意味着"再工业化战略"不是某国一时兴起之举措,而极有可能引来效仿效应,然而,仅美国一国已足以让中国外贸头疼。
让国人印象深刻的,是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事件。截至2013年12月底,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89起,涉案金额36.19亿美元。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一句话,成为了英国外交的立国之本。放在今天的国际外贸关系中,再恰当不过--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竞争,正成为中国的"劲敌"。2013年前三季度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和金额均超过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日趋增多的贸易摩擦成为中国出口面临的新挑战。
不久前,沈丹阳的一段分析可谓意味深长:"并非出口增长了,出口企业日子就好过了。现在许多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总体上日子还很艰难,因为利润很低。为什么利润低?一是国内成本费用仍然居高不下,二是人民币不断升值,三是出口卖价很难一下子提高上去。"
就在出口增长乏力的情势之下,一些大企业选择了走出去"投资",一部分中小外贸企业则开始了"出口转内销"的策略,这不失是一些出路。然而,中国外贸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制造业的问题,如何赢在未来,恐怕仅以此为对策是远远不够的。
试问,新兴经济体何以与中国企业抢生意?靠得是低廉的成本,可这在中国已经是过去式;试问,欧美经济体何以"再工业化"抢占市场?靠的是创新和技术;而如今的中国出口企业要赢在世界,恐怕也唯有创新和技术。
因此,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绝不是高高举起的"旗帜",而更是前行中的"手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