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英国教育副部长在上海“取经”数学教育。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3月4日刊登题为《英国的学校需要一堂中国课》的署名文章,作者为英国教育部政务次官伊丽莎白·特拉斯。
文章说,上海是这样一座城市:即使你在电影或广告里见过,现实仍会让你始料不及。发展的规模和步伐令人惊叹。从各种意义上讲,这都是一座崛起中的城市。不过,真正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在它的学校,日前一批英国教师和数学专家访华时亲眼看到了。
统计数字是众所周知的。上海普通学生的数学水平比英国学生高出三年,他们最差的学生比英国最优秀的学生高出整整一年。上海稳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学成绩排行榜之首。有时,据说这是以牺牲创造力为代价得来的。
然而,如果你真正参观过这些教室就会发现,死记硬背——所有孩子背诵一模一样的答案——的刻板模式根本见不到。教师并不独断专制,他们和蔼、专业。在观摩的每堂课上,孩子们都热情高涨,积极回答问题,到黑板前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思路。老师讲清概念,然后学生专心做练习并马上得到反馈。
文章说,在这个国家,我们见到了一些才华横溢、善于启发的数学老师。英国和上海教给六岁孩子的内容——比如加减法——基本没有什么不同,但在中国,课题被层层分解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讨论。整堂课上,例题的难度逐渐增加。孩子们都面向前方,这样注意力就完全集中在老师身上,老师则能够看到孩子们是否在注意听讲。教师都有中小学教育专长。至关重要的是,他们全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向学生提供反馈和彼此探讨最佳技巧。
文章称,另一个谣言是,中国的孩子长时间待在学校。实际上,他们的教学时间与英国相仿。但他们对教学时间利用得更充分。孩子们在家做一些习题,老师收到后立即批阅,如果孩子没弄懂就给予一对一的辅导。他们确保孩子们一个都不掉队。
这种从一开始的深度学习——着重于得到清晰讲解的传统方法——意味着这些学生到中学时就会全速前进。在一堂课上看到14岁孩子学习的几何是英国学生要到高中最后两年才会遇到的。
文章提到,教学水平卓著的不仅仅是上海等大城市,在远离沿海繁荣地区的湖北省,也见识了出色的数学课,同样围绕着讲授、练习、参与、家庭作业和辅导过程展开。
问学生们将来想做什么,最多的回答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还有“数学老师”。他们和他们的父母都明白,这对他们的前途很重要。常言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文章说,哪怕心存数学无关紧要的想法也会让在中国遇到的家长、学生和专业人士感到荒唐。没有人会自豪地宣称他们“没学好数学”。对大多数大学来说,数学是基本入学要求。年轻人视之为创造美好未来的工具,是充满竞争的技术型全球经济的核心。
文章称,就上海而言,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建基础设施或许是它的外在形象,初次访客会对它的非凡建筑叹为观止。但上海的摩天大楼和它的理想抱负都建立在数学之上。真正应当给予人们启示的是中国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它与每个孩子的信念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