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记者在北京市场采访中发现,同一产品由多家工厂同时生产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在食品行业更为常见,其中许多知名品牌食品都存在这种现象。
对此,市民胡阿姨已经养成了习惯,到超市买食品时不仅要仔细核对生产日期,还要细心核对生产厂家的信息。她说,现在很多食品的生产地五花八门,有的是老厂生产的、有的是新厂生产的,还有的委托别的厂家生产。她举例说,现在超市里很多三元牛奶并不是北京生产的。
北青报记者昨天在北京地区一些超市采访时看到,在三元的普通牛奶产品中,果然只有塑料袋装的低温奶还是产自北京,而多数常温奶都来自位于河北和天津的工厂。北青报记者又查看了三全速冻饺子的包装,上面也列明了多个生产厂家,包括河南全惠食品有限公司、广州全瑞食品有限公司、天津全津食品有限公司和三全食品(苏州)有限公司。
人们熟悉的某饮料,其包装上标示的生产厂家更是密密麻麻,既包括统一、银鹭、维他光明等知名企业,也包括很多知名度不高的厂家,人们只能根据代号字母来区分实际生产地。
食品企业为何热衷异地生产
食品企业为什么热衷于异地代工生产呢?某知名饮料企业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食品普遍存在着单价偏低且不适宜长途运输的特点,尤其是一些重量较大、包装易破损以及存放条件高、保质期短的食品,长途运输成本更高。因此全国性食品品牌就必须考虑多地布局当地生产的问题,但如果到各地都自己建厂往往并不切合实际,因为存在着投入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问题,而且如果当地市场规模不足,贸然自建生产基地往往会面临开工不足而导致亏损。因此多数企业往往更青睐选择通过输出技术、标准寻找当地现成企业为自己代工生产的模式。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不同企业的代工模式也有很大差别,比如有的委托企业只向代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或者产品配方,其余的原材料采购、加工到生产全过程都由代工企业负责。而另外一些委托企业则会向被委托企业提供主要原料,被委托企业仅负责一些辅料的配置以及加工过程。很多果汁饮料企业会采取这种模式,他们会向代工企业供应自己生产的浓缩汁,然后由代工企业“勾兑”还原再灌装出品。还有的委托企业则将产品的成品以大包装形式供应给代工企业,后者仅仅是负责将大包装分装成小包装。这种形式在一些进口食品中比较常见,比如人们熟知的费列罗巧克力,就有一部分是由国内的企业分装。“由于费列罗对产品包装的要求较高,因此一些为其在国内做分装的企业本身就是塑料包装盒的供应商,他们在提供包装盒的同时也完成了巧克力的分装,从而保证了生产效率。此外,如生产塑料饮料瓶的珠海中富公司,其在许多地区的子公司就是一些知名瓶装饮用水的代工厂。
代工食品“出事”不少
企业热衷代工,同时也使得如何对代工企业实施有效管控的问题凸显。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很多出现安全质量问题的知名食品往往问题都出现在了代工企业上,比如几天前贝因美儿童面条被检出致癌物质超标事件,当事产品就是出自代工厂。
那么是不是代工厂生产的产品风险肯定大于本厂?我们是不是都要像那位胡阿姨那样仔细核对实际生产厂家呢?有食品行业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无论是本厂、分厂还是代工厂,从理论上应该都是执行统一标准,因此生产出的产品品质也是相同的,因此不能说代工产品肯定不好。“板子不能都打在代工企业身上,委托企业如果有效地对被委托企业实施管理控制才是最关键问题。”他解释,除了出现在代工企业中的质量问题外,一些企业自己控股的异地分公司往往也是问题高发,这就说明异地管控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关键还是在于委托企业是否有能力管控好旗下的所有厂家。
追访
异地生产未必全是代工
值得关注的是,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异地厂家生产的食品其实也并非都算是代工生产。一位三元牛奶促销员告诉北青报记者,之前北京市场上所有品类的三元牛奶都是产自北京,后来随着三元向外扩张,很多常温奶开始转到外地生产。她表示,为了避免出错,现在他们索性在很多商品价签上的“产地”一栏中都不再具体标注地名而是改成了“见包装标示”。
在旺旺儿童食品的包装上分别标有“旺旺”、“大旺”、“福旺”等字号的厂家,不过经北青报记者核实,这些其实也都是旺旺的子公司。
但生产某饮料的很多厂家中则是纯粹代工,此前某饮料曾对外宣布共签约了30多家代工企业以保证产品的覆盖。而与它竞争的另一家知名饮料企业同样也在很多地区采用了代工生产的方式。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事实上,“食品代工”或者说“异地生产”这里面相当复杂,有的企业是异地开设了分厂,有的则是找当地企业代工,“分厂也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由总厂控股,也许只是部分控股没有主导权,甚至很多分厂原来就是代工厂演变的,这里面只不过是资本的问题”。他表示,普通消费者其实很难从包装上标示的信息搞清楚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根据规定,无论哪种生产关系,企业在食品包装上都只是用“委托”和“被委托”表示,并不明确是不是单纯的代工生产。对此,采访中不少消费者表示,希望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对此予以规范,以让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