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海外正规院校名单公布 “野鸡大学”能否无所遁形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2-28 08:22:27
 

  近日,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和中国留学网公布了一万余所正规海外院校的名单,包括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4个中国公民主要留学国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提醒,出国留学一定要擦亮双眼选择正规学校,别被“野鸡大学”忽悠了。

 

  人们对“野鸡大学”一词并不陌生。“野鸡大学”也称“学历工厂”或“学店”。这种大学办学以营利为目的,有的采用容易与知名学院校混淆的名称,以混淆视听的方式招收学生,钻相关国家的法律漏洞、滥发文凭。

  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近年来我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增多,三个方面问题凸显:一些国家近年来新办的私立学校质量较低,甚至频频出现倒闭;部分自费出国留学人员自身留学能力,特别是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也有欠缺,出国后很难适应;“黑中介”通过发布虚假留学信息或签订不负责任的中介服务合同等欺骗留学者。

  近几年,不少人通过留学中介,被海外“野鸡大学”录取,付出极高的精神与财富成本。2013年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发出警告说,误入“野鸡大学”已经成为海外留学一大隐患。该机构援引美国大学统计的数据称,美国“野鸡大学”泛滥成灾,而中国成为其最大的受害国,美国的“野鸡大学”每年的学位证书95%给了中国人。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提醒,留学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了解有关情况和信息:一是通过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和中国留学网进行查询;二是咨询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我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外国驻华使馆等。

  教育部公布正规海外院校名单,无疑能对留学者防骗起到积极作用,减少落入“野鸡大学”陷阱的风险。不过,这份海外院校正规名单能否阻挡主动追逐假洋学历的人的脚步,舆论并不乐观。

  “野鸡大学”在我国有巨大的市场,向中国人兜售文凭已经成了一些国外“野鸡大学”的主要业务,有国外学者称中国是“野鸡大学”的“富矿”。拿假洋文凭的,除了被欺骗的不明真相的留学人员,还有相当数量的人主动“上当”,甘于被忽悠。我国已经形成一条庞大的“野鸡”文凭产业链,各种令人目眩神迷的洋文凭明码标价,只要花钱就能拿到手。有媒体报道,“野鸡大学”一年光在广东就敛财上亿元,中国与“野鸡大学”相关的从业人员有几万人。

  近几年,不断有名人被爆出握有“野鸡大学”的假文凭,倒在“学历门”上。很多闷声发大财的海外“野鸡大学”,由于这些名人成为其校友的缘故,被曝光后“一举成名”。比如没有得到美国教育部门认证的西太平洋大学,因为我国有数百位官员及企业高管购买到该校的硕博学位,让该校“名气暴涨”。现实的“方鸿渐”们,几乎没有一个不是拿洋文凭当成华丽的包装和哄人的噱头,为谋取利益开道。在有些地方、单位,洋文凭确实成为一些人的“晋升资本”。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分析认为,“野鸡大学”在国内之所以有巨大的市场,首要原因是“学历不能承受之重”。“越是有耀眼的教育背景,越可能打开更为辉煌的机会之门。其次,扭曲的用人标准在作祟。随着我国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无论是否真正涉及跨国业务,各用人单位都以是否有国外高校文凭作为录用人才的标准。留学经历成为争取理想工作机会的重要砝码,也成为职位晋升、获取科研经费和提高福利待遇的重要评价标准。

  当下,留学热持续升温,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留学也越来越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出国留学市场呈泛滥之势,很多国外大学瞄准了这个巨大的市场,意在瓜分蛋糕,刻意放低门槛,有些资质不佳甚至没有留学教育办学实力的学校,也纷纷加入了这个行列。有学者建议,留学的心态需要摆正,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切勿贪图捷径。另外,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时,要参考较为官方的排名,对于一些教育机构招生时标榜的“无条件”、“快通车”、“捷径”等煽动性词语需要警惕。

 

来源: 工人日报 作者: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