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们最开心的一天,谢谢你们来陪我们,以后还要常来啊!”在东栅街道格林社区格林小镇姚慎玉的家,看到社区工作人员要起身离开,姚慎玉和老伴包雪龙十分不舍。原本应该出现在家庭成员间最平常不过的生活对话,却发生在了老人与社区工作人员之间,这种亲人般的熟络着实让在场的所有人动容。
姚阿姨今年77岁,包老伯今年78岁。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各自组建家庭,在加拿大生活。包老伯的身体一直不大好,日常生活起居都由姚阿姨照顾,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位老人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像这样没有子女在身边照料的“空巢老人”与一般人所说的空巢老人不同,他们往往经济条件都还不错,但精神方面渴望更多的关怀。
社区里这样的老人多吗?
姚阿姨和包老伯的生活状况,引起了记者和社区干部的关注。在记者进行采访的这段时间里,正值我市各街道、社区进行侨情调查,得到的数据是“新鲜出炉”的。
以格林社区为例,子女在国外留学,父母在该社区生活的有15个家庭,而子女已经在国外定居的有3个家庭,老人的年龄在60岁到79岁之间。
而就整个东栅街道来说,文贤社区、云阳社区、云东社区里还有5个这样的家庭,子女在国外工作、生活,老人留在国内。
另外,像南湖街道云都社区、建设街道紫阳社区也有这类老人存在。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预计我市这类老人的数量还会增加,且年龄会更大。
他们的生活有何不同?
记者选取了姚阿姨和包老伯这户具有典型性的家庭进行采访,在短短一个星期的蹲点采访后,记者感受到了他们与一般空巢老人的不同。
姚阿姨是秀州中学退休教师,退休工资负担两个老人的生活、药用开销没什么问题。平时家里的伙食也不错,他们基本上不用为生计发愁,“年纪上去了,不追求吃多好穿多好,而是讲究健康、清淡、合理饮食,穿戴方面也不像年轻人经常去买时尚的衣服、鞋子,因为平时也不大出门。”姚阿姨坦言,物质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次要的了,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慰藉。
姚阿姨的儿子1999年就去了加拿大卡尔加里做生意,她的女儿也于2000年去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因为工作繁忙,子女很少回来。
“在家静静地等孩子们的电话,成了一种期待和寄托。”姚阿姨告诉记者,她内心其实也挺纠结的,一方面知道孩子们在国外为事业奔波不容易,另一方面又希望他们常来电话,哪怕听听他们的声音也好。
姚阿姨说,一通电话打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无非是聊聊嘉兴和他们那边的天气,说说孙辈的学习情况,互相叮嘱保重身体。
这种被动的等待,等待子女不知哪个时间可能打来的电话,也成了老人生活里的一种幸福。
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陪姚阿姨和包老伯度过了今年的元宵节。这让老两口激动得眼角泛泪,激动的原因不是收到了多重的厚礼,也不是有隆重的聚餐,而是被一种浓浓的温馨的家庭氛围围绕。
“平时身体不好的时候会希望有小辈在身边,每逢佳节更是希望举家团圆。现在,社区工作人员是我们的子女了,他们每到天冷时就会上门来叫我们注意防火,每到台风天就会特地来关照我们不要出门。遇到身体不好的时候,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会给我们送药上门。”姚阿姨说,她希望社区里有一个“老人之家”,能让他们这些家庭情况差不多的老人常聚在一起,这样一来,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可以聊,能打发打发时间,转移一下注意力。
记者联系了东栅街道的多个社区,社区干部们都认为这样的形式很好,既能充实这部分老人的精神生活,也便于社区掌握他们的需求。目前,一本属于这群老人的通讯录正在编制,在各社区的支持下,暂定每月的15日为老人聚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