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13年底,在园幼儿比2010年增长了918万人,相当于之前10年增量的总和,“入园难”问题初步缓解。此外,发布会还介绍了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的计划内容。
去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9.86万所,较2010年增长32%
2013年是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各级政府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努力破解资源短缺、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瓶颈问题。
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快速增加。各地加快公办园建设,在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新建幼儿园,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和其他公共资源改扩建幼儿园,依托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据初步统计,各地已新建2.5万余所,改扩建3.4万余所,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4.6万余所。
把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办成普惠性幼儿园。各地新建、补建、回收了一批配套幼儿园,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使小区配套幼儿园成为扩大城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主渠道。
积极扶持企事业单位办园、集体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各地采取补助生均经费、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免费培训教师等方式,已经扶持6.9万所次,受益幼儿约1000万人次。
在偏远地区开展学前教育巡回指导。中央财政学前教育巡回支教项目支持陕西、贵州等13个省(区、市)设立支教点1500余个,聘用乡村幼儿园老师和志愿者4000余名,受益幼儿约4万人。
201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9.86万所,比2010年增加4.82万所,增长了32%;在园幼儿达到3895万人,比2010年增加918万人,增长了31%。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比2010年增加了10.9个百分点。
过去3年中央财政学前教育项目经费投入500亿元
过去3年,学前教育投入大幅增长。2011—2013年中央财政学前教育项目经费投入500亿元,带动地方各级财政投入1600多亿元。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占比从2010年1.7%提高到了2012年3.4%,预计2013年将进一步增加。各地普遍建立了学前教育资助制度,3年来已投入36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超过400万人次。此外,2013年企事业单位办、集体办幼儿园和民办园比2010年增加3.2万所,增长26%。
幼儿园教师队伍持续壮大。2013年全国幼儿园教职工达283万人,比2010年增加98万人,增长了53%。2013年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高等院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已达739所,在校生规模达53.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5.8万人,增长了近1倍。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投入11亿元,培训农村幼儿园教师29.6万名。
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不断提高。国家出台了《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组织修订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建设标准》等。各地积极完善幼儿园准入制度,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
扩总量、调结构、建机制、提质量是未来3年的主要任务
由于底子薄、欠账多,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仍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普惠性资源短缺依然是主要矛盾。城市入公办园难、入普惠性民办园难、就近入园难、流动人口子女入园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中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和人口分散地区入园率整体偏低。二是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尚未普遍建立。绝大部分地区幼儿园教师工资和日常运行主要依靠收费,家长负担较重。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差,运转困难。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师数量短缺、工资待遇低、队伍不稳定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四是幼儿园保教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幼儿园办园行为不规范,“小学化”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解决上述问题的总体思路是:组织各地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为主,努力实现幼儿园布局结构与老百姓的入园需求相协调,促进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再经过3年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
推动各地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主要完成4个方面的任务:
扩总量。统筹考虑边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城镇化发展趋势、人口流动以及“单独二孩”政策带来的人口增加等因素,继续扩大城乡学前教育资源。
调结构。重点是调整资源结构和布局结构,努力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让孩子们就近入园、方便入园。
建机制。重点是研究探索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确保幼儿园正常运转,提高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提质量。重点是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完善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制度,促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