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重磅策划
文化传承要立足大众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2-27 08:20:05

  在全党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应该担当怎样的重任?鲁迅先生可谓一语破的:“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民魂”是什么?是文化,是大众化的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大众化”了,并且“化”为“民魂”了,实现中国梦才会具有最广泛、最具根本意义的文化基础。文化传承大众化、精华化、工具化探索正是这种最基础性的工作。

  当前,实现文化传承大众化、精华化、工具化正当其时。文化传承方式,说到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除了一些典籍的注疏和集成以外,在工具书出版方面,也只是产生了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少数辞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我国现已基本具备变革文化传承方式,进行大众化、精华化、工具化探索的基本条件,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大众化、精华化、工具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国的文化典籍之浩瀚,世所罕见。遗憾的是,面对如此丰厚的优秀文化资源,我们基本上还是用“小生产”的方式从事大型富矿的“开采”。文化传承的大众化、精华化、工具化探索就是对这种“开采”方式的变革。

  文化资源精华化是文化传承大众化的基本要求。我国的文化典籍可谓汗牛充栋,要使这些文化典籍“大众化”、并且化作“民魂”,就必须从这些皇皇巨著中提炼出精华。文化典籍的精华是什么?无非是名言、史例、论点,它们是最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生活的快节奏、最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三个层次,同时又恰恰是当前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最为薄弱的环节。

  文化典籍工具化是文化传承大众化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文化典籍整理顺理成章地进入古文今译阶段。然而,由于没有触动其原有结构,尽管有了今译本,非通读全文、熟知其要的专家学者,要查用这些典籍仍是登天之难。所以,“工具化”是使文化典籍走向民间的必经之路。

  做好语汇工具书建设是文化传承大众化的基础性工作。语汇工具书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并将在文化强国进程中愈来愈重要。然而,从我国的出版现状看,语文工具书虽然品种不算少,但主要都集中在字、词层面,语汇层面十分薄弱。语汇工具书的这种窘境与中华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与社会大众日益高涨的迫切需要形成巨大的反差。

  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是实现中国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华民族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需要方方面面的关心与支持。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都是前人所无法达到的。令人遗憾的是,从整体上看,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普及性图书之间的源流关系则日益疏远,典籍者愈来愈“雅”,远离民间;普及者愈来愈“俗”,滑向娱乐。我们的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所津津乐道、隆重推出的基本上仍然是按体裁、按朝代、按作者集纳的各种“鸿篇巨制”,而对普通读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则少有问津,缺乏热情。文化传承要在当前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的指导思想必须进行调整,必须着眼大众,立足普及,强化其工具性。

  此外,文化传承方式的落后,也有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偏颇的原因。长期以来,除国家组织的少数几本工具书以外,我们对古籍的考证、研究重视、关注得多,而对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普及性工具书的编写与创新则关注较少,因而,不少学者对这个工作缺乏热情。我们必须建立与时代需求合拍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赋予文化传承大众化、精华化、工具化探索与其意义和贡献相适应的地位,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更多的人来关心、投入这项工作。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