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多家银行回应房地产贷款:没有停贷 严控风险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2-26 14:13:30

  针对市场传闻多家银行停办房地产贷款,新华社记者26日得到涉及传闻的多家银行正式回复,均表示房地产信贷政策没有变化。记者同时了解到,银行针对房地产贷款更加审慎,防控风险继续成为监管部门和银行的关注重点。

  (小标题)多家银行表示房地产贷款“未停贷”

  兴业银行近日发布公告称:3月底前出台新的房地产授信业务管理政策。在此之前,暂缓办理部分房地产新增授信业务,停办房地产夹层融资业务。

  兴业银行停止办理房地产融资业务的传闻,一度诱发了市场对银行业暂停房地产贷款的恐慌。

  中金公司认为,目前只是个别银行(兴业银行)的个别部门(企业金融条线)对房地产融资个别产品(房地产夹层融资和房地产供应链融资)的收缩,银行并没有全面收紧对房地产的信贷政策。

  多家银行总行也向记者确认“未停贷”。交行主管新闻发布的负责人表示,近期从未下发暂停所有房地产贷款项目的通知文件。工、农、中、建行四大商业银行也均回应称:房地产信贷政策没有变化。其中,农行表示,未停止发放房地产贷款,并已关注到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风险,将根据市场变动情况采取有保有压的房地产信贷政策。

  招商、民生、中信、光大银行同样表示:近期未调整房地产信贷政策,房贷业务一直正常开展,没有下发过额度收紧和暂停办理的通知,也没有停办房地产融资业务。

  “房地产信贷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行业信贷,有房子,跑不掉,是可靠的抵押物。因此,不会停止房地产贷款。”一位大型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说,除了抵押较好外,相关利率也由银行掌握主动权,授信收益相对较好,尤其一二线城市风险可控。

  (小标题)银行房地产贷款趋于审慎

  中金公司认为,风险偏好的主动下降,是兴业银行收缩房地产夹层融资和供应链融资的主要原因。调研表明,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政策较2013年有所收紧,尤其是对三四线城市住宅和一二线城市商业地产。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目前各家银行的开发贷款占比不同,有占比较高的可能在新时期内考虑降低占比,因此收紧了开发贷。“但也有银行占比本就不多,像交通银行开发贷近年来一直低于7%,因此今年开发贷总量很可能和往年持平。”

  事实上,一些银行在监管政策相应加强和注重风险防控的背景下,近年来更加审慎地对待房地产领域的信贷投放,逐步收缩这一领域的信贷投放。一些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继续实行总量控制和名单制管理,持续提升抵质押率。

  “总行对于房地产信贷从未下过相关文件,但是对部分分行存在个别窗口指导,这是正常的经营行为。”一位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月份信贷投放集中度高,有的达到30%。总行为防范风险而对一些地区分行予以了提示。

  (小标题)严控房地产贷款风险关注重点区域重点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风险可控。但是,防控房地产贷款风险,继续成为监管部门和银行的关注重点。

  银监会年初明确2014年银行业监管工作重点时强调,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严控房地产贷款风险,高度关注重点企业,继续强化“名单制”管理,防范个别企业资金链断裂可能产生的风险传染。

  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兴业银行停办房地产夹层融资,并不能视为房地产即将崩盘的信号,也不能说银行房地产风险要爆发。

  “目前房价不具备大涨大跌的基础,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狂跌的可能性小。”赵庆明说,近年来,银行业对房地产开发贷的政策一向较为审慎,不少银行一直在减少存量,因此对房地产风险判断较为中性。

  “银行整体开发贷占比不高,即便出现问题也不大可能形成系统性风险。”连平认为,今年房价走势分化明显,部分城市和地区的风险加快暴露,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或表现为局部风险。银行对房地产贷款应关注重点区域、关注重点企业,防范和化解相关风险隐患。(完)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