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女性健康
三类女性最应警惕子宫肌瘤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2-26 10:04:42

  受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子宫肌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陈志辽副教授表示,在每年体检中,都发现很多新发病例,因此女性应该提高重视度,调整生活状态,积极预防。

  三类女性容易患上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虽是一种良性肿瘤,但还是会带来健康的困扰。陈志辽认为,积极预防子宫肌瘤的发生是女性对自身健康负责的态度,以下三种高危人群尤需注意——

  ▲性生活失调:夫妻不和,伤及七情,气血失调,产生肌瘤,可见,夫妻间正常的性生活刺激,可促进神经内分泌正常进行,使人体激素良好地分泌,减少肌瘤发生。

  ▲未育女性:未育女性得不到孕激素及时有效的保护,易发生激素依赖性疾病,子宫肌瘤就是其中之一。

  ▲抑郁的女性:中年女性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易产生抑郁情绪,有时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样是子宫肌瘤产生的重要原因。

  预防子宫肌瘤从生活细节入手

  陈志辽提醒女性,应尽量维持良好的性生活规律,适时婚嫁、生儿育女。另外,女性要特别注意房事卫生,做好外阴清洁,防止感染,也可以减少患病的机会。

  要预防子宫肌瘤,应注意饮食的结构,避免暴饮暴食和偏食挑食,多吃清淡的食物以及五谷杂粮,坚持低脂肪饮食,多吃营养丰富的干果。在生活中要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忧虑,保持愉快的心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减少疾病侵入。

  关注自身状况,如有症状需警惕

  子宫肌瘤虽然发生在身体内部,但也可从身体表现的蛛丝马迹中发现端倪。陈志辽表示,女性应多关注自身的状况,每年定期做B超检查。如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尽快到医院检查——

  1、月经的异常:表现为月经周期的缩短,20天左右一次,经期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多。

  2、腹部肿块:腹部肿块常是子宫肌瘤患者的主诉,高达69.6%。陈志辽介绍,小的子宫肌瘤一般不易经腹触及肿块。如果可以触及的子宫肌瘤一般在下腹中部,质硬,尤其在清晨膀胱比较充盈时就更容易摸到,会伴有下坠感。少数患者的肌瘤生长较快、或会伴有隐痛,此时应尽早考虑治疗。

  3、贫血:子宫出血为子宫肌瘤的主要症状,半数或更多的患者会出现。当肌瘤使子宫腔变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子宫收缩不良或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或黏膜下肌瘤,均可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长期出血又没及时治疗,还可能发生贫血。

  4、压迫感:压迫症状多因肌瘤压迫周围脏器而引起,盆腔静脉受压可出现下肢水肿;压迫盆腔组织及神经,可引起下腹坠痛及腰背部酸痛;压迫膀胱、尿道或直肠,会引起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或便秘;压迫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或肾盂积水;压迫盆腔血管及淋巴管,可引起下肢水肿等。

  5、疼痛:子宫肌瘤患者表现为腹痛者占40%,腰酸者占25%,痛经者占45%。亦有表现为下腹坠胀感或腰背酸痛的,程度大多不很严重。

  6、白带增多:子宫肌瘤患者白带增多占41.9%。肌壁间肌瘤使子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所以致使白带增多。当黏膜下肌瘤发生溃疡、感染、出血、坏死时,则产生血性白带或脓臭性白带,量可很多。

  7、排尿、排便异常:如果肌瘤较大或生长在子宫颈、阔韧带等处,可出现挤压盆腔邻近脏器的临床症状。如大便秘结、小便频数、残余尿增多、输尿管移位、肾盂积水等。

  8、不孕症:子宫肌瘤患者约有30%不孕。

  9、个别患者伴有高血压:有人统计肌瘤合并高血压者(除有高血压病史者)在去除肌瘤以后多数恢复正常,可能与解除腹主动脉压迫有关。

来源: 金羊网-羊城晚报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