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冬天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大范围持续出现严重雾霾,随着雾霾的频频“造访”,一个原本陌生的词汇相伴进入人们的视线:PM2.5,一种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我市自2012年11月16日发布AQI空气质量指数以来,空气质量究竟如何,我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有哪些举措?
为此,政府部门和有关领导详细为读者解读我市2013年大气环境质量、治理措施以及2014年大气污染防治的新举措。
从2012年11月16日起,我市与全省同步开始用AQI指数评价市区空气质量。据监测分析,2013年衢州市区总有效监测天数为365天,AQI达标天数为250天,达标率为68.49%,AQI达标率(即优良率)排名在舟山、丽水、宁波、台州之后,居全省第5位,其中优天数比例为11.78%,排名居全省第7位。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以优、良和轻度污染为主,其中,优为43天,良为207天,轻度污染为76天,中度污染为20天,重度污染为17天,严重污染为2天,超标天(115天)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为113天,占超标天数的98.3%。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以良和轻度污染为主。
2013年衢州的空气质量如何?
我市夏季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状况最好,7月和8月AQI达标率均为100%,但冬季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状况较差,12月份达标率仅有16.7%。
为此,市环保局专门邀请浙江省环保厅环境监测中心专家对衢州的PM2.5开展研究。根据专家意见,夏季,影响衢州的气团主要来自偏南方向,主要为来自东部和南部海洋的气团,大气扩散条件较好;春季和秋季,从气团来源的季节特征来看,影响衢州的气团主要来自偏北方向的长三角地区,气团轨迹较短。衢州市颗粒物污染可能受长三角地区污染物向南输送的影响;冬季,衢州市处于浙江内陆,又是盆地中央,大气层结较为稳定,受打转的局地气流控制,扩散条件较差,市区受局地的工业、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和餐饮等局地污染源的影响,易形成污染物集聚,主要局地源一次排放和污染累积导致市区空气质量恶化,从而造成污染加重,其次,也受到长三角地区区域污染的影响。进入12月份,我市和全省一样,处于冷高压中心附近,边界层风速极小,且高空存在较强的污染传输,受外来输送和局地排放的影响,空气污染程度持续加重,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造成我市雾霾天气的原因有哪些?
2013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相关职能部门齐心协力防治大气污染,大力度推进治理工作。一是全面启动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暨PM2.5治理三年行动。市政府印发了《衢州市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暨PM2.5治理三年实施方案》,排出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工业烟粉尘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油气回收、黄标车淘汰、扬尘综合整治、能力建设等八大类60多个整治项目。二是狠抓大气污染治理重点项目实施。2013年,全市共启动实施大气污染治理重点项目40个,累计投入治理资金5亿元。其中,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炉窑烟气脱硝工程6个,实施重点企业燃煤锅炉烟尘治理项目5个、工业有机废气污染治理项目5个;启动常山辉埠等乡镇石灰钙行业粉尘专项整治,关停石灰立窑81孔、石灰钙加工线130条。全市创建绿色工地7个,完成扬尘综合整治项目3个;治理市区饮食业油烟排放单位119家。关停重污染企业29家,搬迁城区大气重污染企业2家;排查整治黑烟囱39根,取缔8根;查处各类大气环境违法行为50多起,一大批大气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加快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全市实现县以上城市机动车环保检测线全覆盖,并根据监测结果全面核发机动车环保标志。市、县城区全部划定高污染车辆限行区,累计淘汰黄标车2306辆。更新液化天然气公交车73辆,市区清洁能源运营车辆占8%;完成42座加油站、1座储油库的油气回收治理。四是不断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科研。全市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完成空气自动站改造联网,开始全面发布包括PM2.5在内的空气质量日报,并在政府网站及衢州电视台等媒体上公开。委托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衢州市区环境质量特征及污染来源研究》,委托浙江大学工业生态与环境研究所开展衢州市大气复合污染源解析及对策课题研究,为防治大气污染提供技术支撑。
2013年我市在防治雾霾天气采取了哪些措施?
2014年我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目标及新举措
近日,刚刚出台的全市2014年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提出了今年大气污染防治具体的工作目标:全市县级以上城市AQI优良率达到70%以上,全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在2013年基础上下降5%。
“PM2.5污染来源广泛,形成机理复杂,污染治理难度非常大,不可能一蹴而就。”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控制PM2.5排放,必须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采取综合措施,实施多项污染物协同控制。今年将具体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压减燃煤”方面。主要措施是力争煤炭消费总量较2013年增长低于2%;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洁净煤使用率达到50%以上;确保2014年底前,衢州市区基本建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积极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煤改气;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设施、汽车加气站建设,50%以上县级城市基本实现供气管网全覆盖,实现全市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2.5%左右;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光伏建筑一体化、“热—电—冷”三联供等技术和装备。
二是“控车减油”方面。加强机动车管理,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县以上城市全面实行黄标车区域限行,全市淘汰黄标车0.2万辆;2014年底前,全面供应国Ⅳ标准的车用汽油、柴油,提升燃油品质;大力发展清洁交通,全市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共汽车中清洁能源汽车的比例达到30%以上。完成在用营运公交车清洁能源改造或者安装颗粒捕集器(DPF)10%左右;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强步行道、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倡导拼车、通勤班车出行。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衢州市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15%以上,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加快推进ETC工程等措施,促进道路畅通。
三是“治污减排”方面。实施脱硫脱硝工程。基本完成热电企业脱硫工程建设,钢铁企业所有烧结机和球团生产设备完成脱硫设施安装,所有应脱硫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完成脱硫设施建设或改造。所有火电机组(含热电,下同)完成烟气脱硝治理设施建设并投运,所有水泥回转窑完成烟气脱硝设施建设;开展工业烟粉尘治理。按国家标准规定期限完成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烟粉尘提标改造。2014年7月1日前,所有火电机组(65蒸吨/小时以上锅炉)要完成提标改造并严于国家标准要求。完成20台燃煤锅炉、窑炉除尘设施建设或改造;实施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工作。根据《浙江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方案》,建立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清单,探索建立VOCs污染防控体系、监控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完成VOCs重点区域化工、涂装、生活服务业等行业整治,VOCs排放量削减5%。
四是“清洁降尘”方面。控制施工扬尘。研究制定扬尘污染管理办法,探索建立扬尘在线监控体系,积极创建绿色工地,实施施工工地封闭管理;控制道路扬尘。渣土运输车辆应采取密闭措施,逐步推行卫星定位系统。强化道路扬尘治理,逐步减少城区裸露地面积,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道路路面保洁机制,着力提高城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县以上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0%以上;控制餐饮油烟。各地建立餐饮油烟监管联动机制。市区全面完成餐饮油烟治理,并建立定期清洗制度,确保净化装置高效稳定运行。县以上城区全面启动餐饮油烟治理;控制城市烟尘污染。禁止露天焚烧生活垃圾、工业边角料。严格控制露天烧烤。加大烟花爆竹禁燃力度,严禁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外燃放烟花爆竹。有烟粉尘排放的物流露天堆场、露天煤堆场等实施封闭管理,确实无法封闭的,开展防风抑尘设施建设;控制装修和干洗废气污染。严格执行挥发性有机溶剂含量限值标准,推广使用水性涂料,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溶剂。民用建筑内外墙体涂料强制使用水性涂料,家庭装修倡导使用水性涂料。全面开展干洗业废气污染排查,实施干洗设施废气治理,强制回收干洗溶剂,设区市市区基本完成干洗业废气治理。五是“控制农村废气污染”方面。禁止秸秆焚烧。鼓励秸秆资源化、商品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2%以上;实施采矿粉尘和废弃矿山治理。制定实施矿山粉尘管理规范;实施绿化造林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深入实施“1818”平原绿化行动,加强生态公益林、防护林建设,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完成新造林2万亩。
“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建立包括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机制、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建立预警应急机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市场化调节机制等一系列的工作机制,定期在本地主要媒体上公开发布考核结果,接受公众监督,同时,在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及时启动《衢州市大气重污染应预案》,通过电视、媒体、报纸、网络、微博、短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宣传,将空气质量状况提前预告给公众,保障公众健康。”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