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衢州新闻
衢城还会变“水城”吗?——衢州绿色发展微调查之排涝水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2-23 08:42:04

  仅仅一场强降雨,便让光鲜的都市成了灾难片现场。近些年来,内涝成灾,到城里“看海”的场景,在中国许多城市轮番上演。衢州也多次出现或轻或重的内涝情形。

  “逢雨必涝”的现实之痛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追问——是雨太大太急,还是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积弱已久?居安思危,人们更关注的是如果再来一场大雨,衢城是否还会被水淹?

  三江汇流,先天易涝

  “就像经历了一场无声的海啸。”家住衢城西区盈川小区的市民徐女士回想起2011年6月19日家中遭淹的场景时,至今心有余悸。其实,不仅是西区,整个衢城那天都陷入了洪水中。

  数据显示,“6·19”内涝中,衢州主城区6个主要街道的26个社区中,有23个社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水。许多路段积水超过0.5米,其中广场路、五环路等地最深处积水达1米以上,城区交通一度瘫痪。

  “衢州怎么成了‘水城’?”指责抱怨的声音一时间汹涌不断。事实上,反思检视这场内涝,不可忽视衢城特殊的地理位置。

  水利专家表示,衢州市区位于金衢盆地西端,周围都是丘陵山岗,地势南高北低,而这块区域中又集中汇流了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等江河。奔涌而来的江水流经市区时因河道趋于平缓,流速骤减而形成洄水,在汛期城市周边水系高位运行时容易导致内涝发生。

  “九龙治涝”,效能受限

  不过,除去地理不利和强降雨等“天灾”因素外,经常发生的内涝还集中暴露了衢城城市排水排涝系统的低效与陈旧。

  记者注意到,“6·19”洪灾后,我市住建、规划、水利等部门纷纷总结反思城市内涝的原因,其中坦承的主观原因包括:城市建设“重地上而轻地下”,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城市发展,严重缺少排涝泵站;城市排水缺乏全局性总体规划;城市地面过度硬化直接削弱城市自身蓄水、排水功能;部分区段开发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对排水沟渠空间保护意识不够,管理及日常维护水平有待提高等。

  此外,相关部门还不约而同地“抱怨”当前“九龙治涝”的排涝管理体制。据透露,当前我市城区防洪排涝建管体制存在多头管理、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从区块来看,涉及柯城、衢江、西区、集聚区、空军机场和巨化6个片区各自为战,各主体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标准规范不一致、建设水平不一致,致使建成后的排涝设施管理难度增大,效能发挥不明显。

  从部门情况来看,也存在职责不明晰的状况,如“6·19”洪灾时,城南片区的雨水本可通过南排渠向东排往白沙溪,然而由于闸口建设管理及部门间协调等原因,闸门未能正常开启泄洪,从而加重城区内涝。

  转换理念,亡羊补牢

  如何解决城市内涝困局,专家认为应当理念与规划先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排水系统是维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扭转‘先地上,后地下’的城市开发建设理念。”市规划编制中心主任廖敏超表示,目前我市正在抓紧编制“市区排水专项规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此前市规划局已经对市区地下管网进行了全面普查。

  廖敏超透露,在新修编的排水规划中,将吸取蓄水排涝理念,强化城市防洪排涝与水生态的有机结合,如道路建设多用透水性材料,结合绿化或城市广场建设部分地下蓄水池。

  目前市区正在逐步实施“引水入城、截污纳管、景观提升”等三大工程为主的水系改造项目,力求构筑较为完善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让城市不再怕水。市区紫荆路、浮石路一带原先经常内涝,去年在对排水管实施迁移提升后,这一地区内涝情况明显好转,相信随着更多城市排涝项目在“五水共治”行动中逐步上马启动,衢城“水城”的印象将真正定格成回忆。

来源: 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作者: 李啸 编辑: 黄鑫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