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卫生健康
警惕:小心“整容”枸杞 无添加才更健康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2-13 14:45:51

  枸杞是举世闻名的药食两用滋补品,中医上认为常吃枸杞能达到“清肝明目、滋阴补阳”的效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枸杞也是最受欢迎的保健食品之一,很多人常常拿来泡水喝或是搭配美食食用。为了有更好的养生效果,许多人在购买时,都喜欢选择那种发红发亮、个大饱满的枸杞,然而,正是在这种颜色鲜艳外观漂亮的枸杞中,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市场猫腻。

  晒干枸杞爆隐患硫磺熏出鲜红色

  在市场上购买晒干枸杞,不少人都会发现,商家销售的枸杞一家比一家的颜色更鲜艳,卖相个顶个的好。精明的人马上就会有担心:“这些颜色艳丽的枸杞不会是被商家染过色吧?”事实上,市面上这些色彩鲜亮的枸杞绝非染色那么简单——而是被用硫磺熏过。

  早在去年8月,央视就曾曝出鲜红的晒干枸杞是由超标的硫磺熏制而成。在随后的地方媒体报道中,各地记者们纷纷将本地购买的鲜红枸杞送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检测,而出现的检测结果全都“触目惊心”。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定,枸杞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不得超过50mg/kg。然而,在各个媒体的检测报告中,绝大部分的枸杞样品二氧化硫含量严重超标,有的甚至高出国家标准的100倍,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

  化学污染成常态补品变慢性毒药

  枸杞为何要用硫磺熏制呢?这和贝母、菊花等晒干中药材一样,用硫磺熏制以后的干货不但能够防虫,延长保质期,还能够提亮干货的外观,使其看上去“卖相”更好。事实上,

  晒干枸杞除了硫磺外还含有其他的化学添加剂,在枸杞的晾晒制作过程中,为了加快水分蒸发和保持颜色,就需要添加食用碱、亚硝酸钠等化学原料。虽然某些食品是允许使用食品级化学添加剂,但是很多销售枸杞的商贩却不严格控制用量,更有甚者,为了节约成本,还违规的选用工业硫磺来熏制,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枸杞就这样流入市场。

  如果食用这些“污染”枸杞,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危害呢?对此,一些食品营养学专家表示,残留的食用碱和亚硫酸钠会大大提高枸杞食物中毒的几率,常人食入0.3~0.5克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而更严重的还是经过硫磺熏蒸后残留致癌物质二氧化硫,它不仅会破坏食品中的维生素,还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损伤肝肾,如果长期食用这些过磺严重的晒干枸杞,极易损害人体肝肾等脏器,导致神经炎和骨髓萎缩,对健康危害巨大。

  这边厢枸杞养生如火如荼,那边厢晒干枸杞污染横流,买枸杞仿佛变成了拼人品,走运得到健康,不走运招来隐患。如何买到真正健康安全的枸杞成为了大众最关心的问题。

  细鉴别加换品类确保枸杞真安全

  对于如何辨别这些被“污染”的枸杞,专家表示,在挑选晒干枸杞时,千万不能“好色”。因为天然的枸杞,在生长时由于光照等因素的影响,颜色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偏色,而且经过晒制以后,颜色比较暗。如果经过过量亚硫酸钠发色和硫磺熏制后,颜色会特别鲜艳漂亮,而且没有色差,红得非常均匀,这时候就要千万小心了。大家可以留意枸杞尖端蒂处,正常的枸杞尖端蒂处多为黄色或白色,如果呈深褐色,就说明这种枸杞是用硫磺烘烤过的。

  如果实在难以把握颜色上的区别,大家完全可以放弃晒干这种传统干燥工艺的枸杞,换一种新的品类——冻干枸杞,这种枸杞是将采摘的枸杞鲜果进行零下18℃的低温保藏后用真空冻干工艺制成的干品。因为是采用了快速冻结,真空脱水的方式,所以不存在保质和防虫的忧虑,也就不需要使用任何的化学添加剂,同时,在保持枸杞的原有色、香、味和营养成份方面也远优于晒干枸杞。目前这种冻干枸杞在市面上还比较难找,但在网络的购物平台上已经出现了这种品类的售卖。

  人们购买枸杞就是为了滋补养生,为了让这些东方神草真正的起到作用,我们在选择购买时必须有防范意识,这样才能不会让健康的补品变成害人的毒药。

来源: 中华网财经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