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桶里可回收,灰色桶里中转走。蓝色桶里放厨余,污水厨余送田头。”2月7日,在江山市新塘边镇日月村,村民毛琴芬正在家门口的垃圾桶旁边,教外孙背诵垃圾分类的顺口溜。
今年52岁的毛琴芬常年在杭州生活,回家过春节时发现左邻右舍家家都有三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村干部及时上门讲解垃圾分类处理操作规则,并教给了她一首顺口溜。“以前听说过垃圾分类,这在城里都没能完全做到位,在老家的小村庄竟然实现了!”毛琴芬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自去年开展“清洁家园”运动以来,日月村就加大了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增加了保洁员,还新建了20多个垃圾池,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地面干净了,但是每天产生的垃圾却又让村里犯难了。
“让村民树立垃圾分类处理的观念是关键。”村党支部书记毛小健说,村两委、村民代表学习了“贺田模式”后,大家就进行了热议——生活污水、畜禽排泄物、厨余垃圾通过处理可以增加土地肥力;建筑垃圾可用于铺路和填坑;可回收垃圾用于销售再利用……就这样,垃圾“分类化、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的处理模式在日月村兴起。
“镇上的可再生资源收购点会定期安排人员上门购买可回收垃圾,我们平时收集好卖给他们,一年下来多了不少零花钱。”村民姜水清乐呵呵地说道。
如今,日月村每天有一辆“长鼻子”吸污车进村“打扫卫生”,完成任务后直奔附近的果果家庭农场。原来,该农场占地2360余亩,其中700多亩为新开发的低丘缓坡地,肥力不够,农场主杨仕林对村民的生活污水、畜禽排泄物进行统一收集,通过沼气池处理后,成为极好的有机肥料。据了解,该村还新建了一个有机垃圾处理场,设备到位后将对村民的厨余垃圾进行加工,变成可储存的有机肥后免费提供给村民使用。
“垃圾能变废为宝,治污不一定非得花大钱。”毛小健算了一笔账:往年村里保洁经费每年都超过8万元,而现在即使加上新购置垃圾桶等硬件设施成本,每年也仅需6万元,成本下降25%,并且垃圾分类处理后,其中的生态效益更是一笔“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