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春运预计客流达36亿人次 释放需求压力需要新的思路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2-11 14:27:04

 

  ——核心关注——

  尝试“反向过年”探索“错峰休假”

  春运困难多,大年还得过。一些人开始了春节新过法。

  “春节前到北京的车票好买,就把父母接来,照样可以团聚过年!”今年春节,老家在山东莱芜的北京白领焦先生没有像往年那样提前“抢票”回家,而是让父母买票进京。他告诉记者:“这样既免了买票之苦,也可以让老人体验一下老北京的年味儿,一举两得。”

  春节前夕,记者采访了解到,像小焦这样选择“反向过年”的都市一族不在少数。一些农村老人不是在老家等儿女,而是自己进城过年,与子女团聚。还有一些务工人员也选择春节前返乡,避开春运高峰。

  铁路部门数据显示,春节前出行高峰期间,每天有50万人乘火车离京。随着大批人员返乡,北上广等城市春节期间变得“很空虚”。铁路部门表示,春运客流呈现明显的“单向流动”,春节前夕是东部地区向西流动,返程火车则变得空空荡荡,春节后则相反。

  “相对回乡探亲和旅行相比,‘反向团聚’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的另一种选择。”中国人民大学休闲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表示,反向团聚对不少人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可以避开春运高峰,值得鼓励。交通部门、旅行社等应该采取措施,鼓励人们反向出行,这样可以利用闲置资源,也可以有效刺激消费。

  同时,还有一些单位和企业利用年假、提前放假等方式,避开春运高峰。在北京一家图书公司的王华兵今年春节选择留京过年,因为他一个月前已经利用公司年假回福建老家探望了父母。他告诉记者:“公司是私营企业,老板比较开明,休假比较灵活,大家没必要都挤到春运期间在路上‘受罪’。”

  专家指出,今后应该在假期制度改革、落实带薪休假等方面下工夫,引导人们在平日里满足家人团聚的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建议,通过增加两到六个法定假日,来增加一个或两个黄金周、同时延长春节长假至9天,有望疏通中国民众出行需求的“堰塞湖”。

  ——专家建言——

  均衡区域发展引导人口流动

  家在东北的“北漂”李英在一家公司担任程序员,他告诉记者,父母不止一次地催过他回乡发展,但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留在北京。“许多优秀的IT企业都在北京,这里的工资比老家高多了,虽然花销非常大,但还是觉得值得。”他说。

  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高扬看来,在春运难题的背后,原因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人口流动。“因为大城市优质资源集中,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发展机会,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就业。一到长假返乡,必然带来交通的巨大压力。”高扬说,这一问题靠铁路部门是解决不了的。

  “如果按照36亿人次的春运需求进行交通基础建设,将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浪费。因为春运只有40来天,平时这些交通设施很可能是闲置的。”高扬说。

  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院长李昌平表示,外来务工人员需要享受与户籍人口同样的医疗、教育、住房等资源,需要在城市里找到家的感觉,这样才能减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专家认为,我国春节长假期间出现人口大规模、长距离出行,根本上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协调,说明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仍然巨大。从长远看,只有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形成错位互补的城市集群,方能解决人口大规模迁徙带来的社会难题。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说,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比如将大城市的部分功能和产业向周边地区分散,加快区域发展的一体化,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要加大产业承接力度,提高对人口的吸引力。

  “地区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平衡了,人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安居乐业,何必四处奔波?”李昌平说。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