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衢州新闻
一甲子相濡以沫 哪怕风雨吹皱了眼角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2-06 09:02:35

60年结婚纪念日合照

周兰琴夫妇1963年合照

上世纪50年代,恋爱中的两人与周兰琴弟弟(前)的合照。

听说要拍钻石婚纪念照,周兰琴细心地给王厚志整理围巾。

  1月14日,记者来到市区松园小区周兰琴的家中时,她正在拾掇着几十年来的老照片。冬天的阳光那样好,斜斜穿过檐角,照在周兰琴脸上,幸福从她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间漏下来。此刻,老伴王厚志正在熟睡,家中的琐事也已忙歇,周兰琴摩挲着老照片上两人年轻的容颜,缓缓打开了话匣子。

  今天,是周兰琴和王厚志结婚60周年纪念日。认识他们的人都说,周兰琴太不容易了——60年来的风雨携手,多少次从绝症边缘将老伴拉回,虽艰难困苦,聚少离多,两人却始终情深意笃。

  每天,周兰琴外出买菜,行动不便的王厚志也一定要站在窗前目送她的背影,直至她回来为止。这份静默的等待,似乎成了他唯一能为妻子做的事情,年深月久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许爱不是怀念,不是热烈,而是岁月无声中彼此的携手相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看到那双眼睛,满含笑意地望着我。当时我想,就是他了

  我是绍兴嵊州人,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早早就把我送进了县里的“海门越剧团”学艺。在团里我唱花旦,你知道的,越剧嘛,戏文里多得是才子佳人风花雪月,那时还是个小姑娘的我,自然也对未来的夫君充满了想象,但当时哪能想到,自己会嫁得这么远呢?

  命运真是奇妙得很,1950年,那时,我刚满21岁,和团里一起到外面唱戏,大卡车一路颠簸,不知不觉就唱到了衢州江山。那时,我第一次来到江山,也是第一次遇到厚志。

  说来好笑,当时在江山演出时,剧团领导说江山火车站里有个小伙子很不错,要介绍给我们团里的另一个演老生的姑娘。但那姑娘不好意思,要我陪她一起去看看。结果,他们双方当时没有“看对眼”,我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当天晚上演出时,就发现戏台下第三排中间座位就坐着他。再后来,每逢我演出的戏,他总要来看,团里的“老人”悄悄和我咬耳朵:“那小伙子喜欢你呢!”最后,剧团里的人都知道他了,每次第三排中间的那个位子,总是特意给他留着。我记得当时他眉毛浓浓的,眼睛大大的,眼里带着融融笑意,很亮,很清。

  但当时我还是不敢和他说话,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觉得自己当时年纪太轻,心思主要放在唱戏上,况且在当时那个年代,江山到嵊州的路程算是远的了。最重要的是,唱完这半个月,我们就要启程回去了。

  回到嵊州后,紧接着,他的信像雪片一样寄过来了。就这样,一直到1953年,他给我写了2年多的信。对了,他的字写得很漂亮,这让我对他印象深刻,所以,现在我也常和外孙们说要勤练字,说不定以后追女孩子还能用上的。

  后来有一天,我在剧团里演出一场新戏,突然发现台下,他坐在那里!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着,脚步都踏乱了。当时,手心里全是汗珠,戏文正唱到“青山绿水,白影一双”,眼角的余光却忍不住瞥向台下那个座位,就看到那一双眼睛,满含笑意地望着我。当时我想,就是他了。

  在那个年代,爱情的史诗是能用脚步丈量出来的

  1954年,组织上批准我们结婚,但当时我依然在“海门越剧团”,厚志就每个月过来看我。当时,交通很不方便,他每次来都要坐一夜火车,然后坐一天汽车,最后还要坐一夜轮船。匆匆见上一面,第二天他又得赶回去上班。那几年,光是攒下的车船票就有一大叠。

  几年后,我找机会调到衢州市越剧团,夫妻俩这才算是团聚了。1963年,那时候,我们的大女儿已经3岁了,我们才去拍了第一张夫妻合照。记得那天我们都很开心,厚志还郑重其事地穿上了一件崭新的白衬衫。你看,照片里我们笑得多开心啊,谁能想到10年后,他竟然会一直缠绵在病榻间呢?

  再后来,“文革”来了,越剧团合并为婺剧团,团里要经常上山下乡演出,我一个月有20多天在外面演出,根本顾不了家。而就在1973年,厚志突然发病,被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这是一种极为折磨人的病,痛起来整个太阳穴、耳朵和牙齿一起痛,刀割火烫一样的痛,不能吃东西,也睡不了觉,非常痛苦。那时,他压力非常大,一边身体的病痛折磨着他,一边我又被批斗。他的家庭成分在当时来说,算是很不好的,他的爷爷是1933年的复旦学生,当过国民党的干部,父亲又被划为地主阶层,他一度因为身心的双重煎熬而自杀。

  我一直都忘不了,那次厚志自杀被救回来后,我坐在他床前,看着他惨白的脸,眼泪止不住掉下来。患这个病这么多年,他大大小小的手术做了不下15场,因为是头部的手术,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连麻药都不能用,那种痛,常人是无法想象的。我一边哭,一边责怪他丢下我独自寻死,另一边又在心里同情他、理解他,恨不得自己代替他受这些苦。

  当时,上头也要求他的单位里自行举报“成分”不好的人员,但我们没想到,整个单位同事没有提到半句他的成分问题,私底下,也有要好的同事告诉我们,“王厚志同志为人忠厚,我们不会害他的。”这一份人情的温暖,至今感动着我们。

  结婚60年,苦辣酸甜自知,但我从未悔过

  1977年“文革”结束,全国的文艺事业百废待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被任命为衢州市婺剧团团长兼支部书记。理所当然地,我变得更忙了,剧团的头饰、衣服、全都要我们自己做,会议室里灯总是亮着,彻夜不眠是常事。厚志因为长期病痛的折磨,不能吹风,也不能去上班,只能天天呆在家里,照顾孩子的事情,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大概有整整16年的时间,我除了工作,就是陪着他全国各地寻找能治“三叉神经痛”的医生。1989年,我从光明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说山西有位医生,是这方面的专家,曾给一位中央领导的秘书治好过这个病。这无疑是我们唯一的希望,我立刻辞掉婺剧团的工作,带着他去山西。前两次手术都失败了,当时,做完两次手术后,他已经相当虚弱了,到第三次手术的时候,他甚至已经不能下床了。你肯定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吧?看到一个人的痛,你居然觉得自己比他更痛。当时,医生不许给他用吗啡止痛,怕会有副作用,但我还是偷偷地给他吃了一颗,当时,我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只要他不痛,怎样都可以。

  后来,那位医生听说了我们的故事,亲自带着仪器来到旅馆给厚志治疗。手术前,厚志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很小声地问我:“这次你能不能在我身边陪着我?”我的眼泪唰地就流下来了。以前那么多次手术,他从来不肯要我陪,他知道我工作忙,也知道我胆子小,不忍心看他那么痛苦的样子。而这次的手术,他隐约知道可能是最后一次了。结果这次手术,居然成功了!折磨了他这么多年的病痛,终于离开了!那一刻,我真的满心感激那位古道热肠的医生,感谢上天!

  但是好景不长,长期病痛的折磨,使他的身体几近枯竭,很快,他又先后被诊断为肠癌和脑萎缩,医生告诉我们,渐渐地,他会忘记身边的人,忘记发生过的事情,最后会连我也不认得。

  现在,大家一说起结婚60周年,许多人会羡慕,但其中的苦辣酸甜只有自己才能知道。前20年,忙于工作的我们一直是“牛郎织女”,后40年都在各个医院间奔波。有时候我会想,老天爷让我们经历这些苦难,是不是在特意考验我们?如果是,我只想告诉他,这一生,我从未悔过。

  艰难困苦,仍要相互搀扶着走下去

  60年来,我们从来没有拌过一句嘴,我把家里的全家福放大洗出来挂在墙上,天天教厚志认里面的女儿孙儿,隔几天就要他数数。到现在,他的记忆力还很清晰,连医生都说这是一个奇迹。

  许多知道我们家庭情况的朋友经常说我是个好演员、好妻子,好妈妈,但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二女儿的同学有一次问她:“你究竟是不是你妈妈亲生的?”我心里一直对三个女儿很愧疚,也许我能勉强称作一个好演员、好妻子,但却算不上是一个好母亲。

  如今,不管刮风下雨,每次我出门,厚志总要等在窗前,邻居问他,他就说,他在等我回家。有时候,身体状况好,他还会送我到楼梯间的阳台上。大家都在说,厚志一点点地好起来了,兰琴却一点点地老去了。但我依然想告诉他,和你在一起多美好。艰难困苦,却让我们更加坚定地握紧彼此的手,相互搀扶着走下去。

  记者手记

  爱情的坚守与付出

  在周兰琴家里采访时,记者一直被一种东西感动着。是周兰琴的满头银丝?是王厚志安详的晚年生活?还是他们相濡以沫走过的60年婚姻历程?都是,又似乎都不是。

  在种种感慨之外,萦绕在记者心中久久不散的,却一直是周兰琴为王厚志整理围巾的场景。当年少的锐气被岁月一点点磨去,那些被后人传唱的泰坦尼克式爱情日趋遥远,而他们带给我们的则是一种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像溪水一样涓涓流淌的爱情。一趟趟地千里奔波,让人看到了在天意面前,人的坚韧、执着,以及那份相濡以沫、静水流深。

  婚姻并非爱情的坟墓,周兰琴与王厚志的钻石婚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婚姻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相互温暖的过程,不要渴望它轰轰烈烈,也不要因为得不到光焰而心如死灰。爱情在于坚守,在于付出。钻石婚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愿两位老人对爱情与生活的理解,能够给我们“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的年轻人一点人生的启迪。

来源: 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