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区,一个以衢州母亲河命名的地方。
1800多年的衢州建城史,以衢县设县制为起点,虽历经坎坷曲折,但从未远离对衢江这弯清水的深深眷恋。
衢江东逝,大浪淘沙,唯留英名照青史。1400年前,初唐名杰杨炯奉诏入衢,“选授盈川令”,“友爱光天下,恩波浃后尘”;930年前,一代廉吏赵抃琴鹤相伴,致仕归里,留下了“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的警世名言;460年前,一代针王杨继洲编著蜚声针坛的医学古籍瑰宝《针灸大成》……
如何传承历史文化,共建现代衢江?2013年,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1000个文化礼堂的目标,衢江区迎来良好的机遇,挖掘文化,传承文脉,在文化礼堂中演绎最美衢江故事,在传承最美故事中构筑百姓的精神家园。
一年以来,衢江区已经建成文化礼堂22座,这是一座座植根于衢江大地、崛起于百姓盼望之中的精神殿堂。新年伊始,我们走进这些文化礼堂。在或古旧或现代的文化礼堂之内,沉淀着历史,浸润着文化,更是蓄藏着当下农民对精神家园的深情呼唤。
东方“灰姑娘”:成为文化礼堂的金名片
文化礼堂,题中之义是弘扬优秀文化。
全旺镇楼山后村溪水潺潺,绿树成荫,新建的文化礼堂古香古色,设有文化长廊、信安讲堂,还配有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和文化大礼堂。
“这里是我们的村民最爱来的地方,也是我最爱带领外来客人参观的地方。”村支部书记王恭朝说。
因为这个文化礼堂有一张响亮的名片:东方“灰姑娘”——明孝贞纯皇后。在文化礼堂里,贴的是这位传奇人物的历史记载,讲的是她的东方“灰姑娘”的一生:
王钟英,明宪宗朱见深第二任皇后,公元1450年(明景泰元年)出生于全旺镇楼山后村。王氏9岁时,生母酆氏病亡,之后由其嫂陈氏抚养。因王氏一出娘胎就长着一头癞痢,陈氏挖苦其为“癞痢婆”。王氏虽满头癞痢,却眉清目秀,聪明伶俐。王氏14岁时,朝廷为皇太子朱见深选妃,王氏因听了陈氏的挖苦拔腿往外跑,不慎被门槛绊倒,却将头上的癞痢壳摔落,露出一头乌黑的秀发,因此被选入宫。天顺八年,时年15岁的王氏被封为皇后,孝宗时被尊为皇太后,武宗时被尊为太皇太后,正德五年,上尊号“慈圣康寿太皇太后”。正德十三年二月十日去世,被追谥“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
文化礼堂,把这段优美的历史,演绎成一方淳厚的乡风。在楼山后,大家都以这位“娘娘”为荣,至今村里遗存着王皇后于成化三年奉旨回乡省亲修建的诸多建筑。保护它们成了大家自觉的行动,至今积庆桥、娘娘厅、国舅厅等经过修缮,依然静静地立在百姓的心里,诉说着那段荣光的历史。
村里开展“最美”评选,大家都不愿意当故事中的“恶嫂嫂”:“好姑姑”王银娇,几年如一日照顾失去父亲的侄女;“好媳妇”邱云仙嫁到夫家33年,从来没有和婆婆拌过嘴;“好邻居”徐志清和巫彩珠,两户人家25年相互帮助,从未红过脸……
文化礼堂,将历史传播给百姓,让“最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弘扬了文明乡风。
中华第一坝:文化礼堂里的精神丰碑
“黄坛口水电站,是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管理并建造的中型水电站,它的相关介绍都会挂在礼堂墙上。”来到黄坛口乡黄坛口村的文化礼堂,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装修,贴砖、粉墙、吊顶,陪同的乡宣传委员颜兴国言语中洋溢着自豪。
黄坛口水电站和乌溪江大坝是一对姐妹坝,均处于钱塘江支流乌溪江上游。
黄坛口水电站1951年动工,1958年开始发电,是“中国水力发电的发祥地”、中国水电建设的摇篮,特别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中央控制室形象地展示了中国水电工业成长的光辉历程。
乌溪江大坝(又称湖南镇大坝)位于湖南镇,是一座集发电、防洪、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也是我国唯一的混凝土梯形重力支墩坝。大坝于1970年3月复工兴建,1983年12月竣工。坝高129米,坝顶高程242米,坝长440米,被列为世界最高的大坝之一。坝内的湖南镇水库是衢州市最大的人工湖,素有“乌溪江风景甲富春”之誉。
黄坛口乡在建设文化礼堂时,必选内容就是“中华第一坝”。在已经建好的茶坪村文化礼堂,设有信安讲堂、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会议室,还有4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虽然这个场地足够大,但仍然不够。”村支书说,他们还将黄坛口电站作为村里的活动教育基地,“当时中国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自行设计、管理并建成,这十分不容易,是一座精神丰碑”。村里时常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大坝,了解建设历史,激发自豪感和使命感,推进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目前村里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家乐特色休闲游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中华第一神针:从文化礼堂走出新产业
“这了却了我们的一桩心愿,更希望针灸事业有更大的发展。”走进廿里镇六二村,村民对新建的文化礼堂啧啧称赞。
明代著名针灸医家杨继洲,世人尊称为“中华第一神针”,他出生在这个村,其家学渊源,世代从医,祖父曾任太医院御医。家藏丰富的秘方、验方与医学典籍,因此杨继洲得以博览群书,通晓各家学说。他行医46年,历任楚王府良医和太医院御医,名扬朝野,其著作《针灸大成》是继《针灸甲乙经》以后,对针灸学做的又一次重要总结,历代医家尊为针灸经典。
然中医针灸技艺亦未能在此得到传承。但村里的杨氏后人,仍然完好地保存着《杨氏家谱》,在杨继洲祖宅所在地还存在一段10米宽3米高的雕花古墙。如何延续祖先杨继洲救死扶伤的历史,是杨继洲后人们最关心的事情。
去年10月,杨继洲中医针灸文化馆在六二村落成,融文化礼堂于一体。文化馆外,是近千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广场,广场边还建有村史长廊和励志长廊,无论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村民自家的小孩,都能够对这座村庄的历史一目了然。
跨进文化馆大门,“中华第一神针”杨继洲与墙壁上的9位中华历代名医画像,一同诉说着中医针灸历史的源远流长。针灸起源、发展简史、杨继洲之针灸大成与医案等收集在一起,建成一个陈列室,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中华第一神针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馆内,几位村民正坐在椅子上耐心等候。来自“衢州吕氏百草堂”的执业中医师吕斌正挨个给村民们望闻问切,指出症结,并针对性地给予养生建议。
“中医针灸既是文化又是产业,既是‘非遗’又是科学。”廿里镇工作人员相告,他们不定期地邀请著名中医前来,既方便村民,更有助于传承中医文化,也能依托六二村的针灸之乡建设,把中医针灸的魅力传向四方。
弘扬针灸事业,繁荣中医文化,符合养生旅游休闲这一城市定位的需求,符合人们对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衢江区在建设杨继洲文化馆的基础上,邀请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和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方剑乔等一行来衢江寻圣访“针”,并成立全省第一个中医针灸院士工作站,衢江区将以此为引领,借助区内的优质山水资源,打造健康养生产业。
铁面御史——北宋殿中御史、龙图阁学士赵抃;节理石柱群——1.37亿年前的自然奇观;江南红旗渠——乌溪江引水工程和铜山源水库……寥寥数笔,不足以描述文化礼堂的传承内容;村民自建乡村乐队,农村老人跳起排舞……丝丝感触,也替代不了村民精神回归的欣喜。但这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衢江区弘扬历史文化、构筑精神家园的动力和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化礼堂不仅是可供村民文化活动的场所,更是传承历史文化、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活的灵魂,乡村精气神能够在这里凝聚,传统美德能够在这里栖息传承,以此滋养人们的心灵。农村文化礼堂落地生根,将真正引领农民们完成从“身有所栖”到“心有所寄”的华丽转变。
文化礼堂,正在百姓的心中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