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坚持改革创新,干好“四件大事”,再创衢州绿色发展新优势。换言之,干好“四件大事”的落脚点,就是绿色发展。因此,从理念上到行动上,都需要全市上下进一步深化认识和创新突破。本报今起特推出一组“衢州绿色发展微调查”,展现新经验新做法新问题,以期推进工作。
本报《直击“污点”》栏目自开设以来,持续查找城乡生态环境污点,反映群众呼声,跟踪污点整治动态,引发了社会各界极大关注。事实上,透过这些被曝光的“污点”,公众也在追问,到底是怎样的“前世今生”导致了“污点”的形成?这些“污点”堂而皇之存在的背后,又折射了当前治污机制存在着哪些问题?
挡不住的垃圾?
柯城区双港街道梅家村排水渠是《直击“污点”》栏目的首个曝光“污点”。记者日前到此回访时,发现早前渠道内淤积的垃圾已被清除,但渠水仍流通不畅,水质黑臭。
说到这条“黑臭渠”,住在附近的村民郑先生直叹气:“一到夏天雨水大的时候,渠道里的污水就会倒流,造成内涝污染。”对于“污点”的形成,村支书丰雪祥将此归结为生猪养殖和村民乱丢垃圾。梅家村生猪养殖规模在400头左右,其废水全部直接流入排水渠内,常年累月造成水质黑臭。
为防范有人再到此丢掷垃圾,村里特意在渠道旁放置了一些枯树枝作为屏障。但是,枯树枝毕竟不是保洁机制,怎能挡住渠水中汹涌而来的生产、生活垃圾呢?“隔壁的百家塘村经历过‘创卫’,村里环境就比这边好。”丰雪祥这样说。
到底谁来管?
无独有偶,在衢江区杜泽镇,当地也建起了不少阻挡垃圾的围栏。
在杜泽三村的铜山源引水渠,记者看到,此前被曝光的河道垃圾已被清除,水质回归清澈,而在渠道两旁,均设立了高高的护网。
“这护网是铜山源水库管理局设置的。”杜泽镇宣传委员袁国兵坦言,《直击“污点”》所曝光的杜泽两处污点,其实都有管理责任上的难言之隐。
袁国兵解释说,引水渠属于铜山源水库管理局管辖,“这次被曝光后,镇里也积极协调管理局做好河道日常保洁。”
而在23省道杜泽镇荷花塘沿村路旁的一处被曝光过的“污点”,其管理责任的划分则更加模糊。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正巧遇荷花塘沿村支书郑建锋带领村干部清理垃圾。“经常有人到这里扔垃圾,有时甚至是整车的建筑垃圾,最后都是村里出钱请人清运。”郑建锋忍不住倒苦水说,“这块地其实属于十里丰监狱管理的。”
同行的镇干部透露,对于这块介于杜泽镇、周家乡和十里丰监狱边际之间的三角地块的日常保洁,镇里已向区农办等部门汇报,要求协调明确责任。
治污机制有漏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纵观不少被曝的“污点”,其背后还关联着地方经济主导产业。在常山县青石镇和芳村镇发现的两处“污点”,均系当地石材企业加工时产生的废料偷排污染所致。而在江山发现的一些“污点”,其污染源都指向当地首屈一指的生猪养殖业。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有观察人士认为,我市近年来陆续实施村庄整治、农村清洁工程、美丽乡村“四级联创”等行动,已经形成建立了农村卫生保洁机制,但目前不断曝光的“脏乱差”污点显示,当前治污机制仍存在一些盲区和漏洞。“薄弱的生态自觉意识、保洁水平粗放、管理权责难以理清、行政监管没有到位等等,都是今后我们应当重视修补的机制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