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23时40分,“双猛一建”(胡建、管猛、董猛)进入潜水钟。金国安摄
核心阅读
12日5时9分,我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圆满完成。我国饱和潜水海上作业再创深度新纪录,达到313.5米,标志着我国饱和潜水作业技术的实际能力已跻身于国际水平。
实验过程
12日1时40分,潜水员钻出潜水钟,进入海底探摸巡查
1月12日零时,北纬20度35分、东经115度18分的南中国海海域,我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工作母船“深潜号”在指定船位上。上海打捞局饱和潜水员胡建、管猛、董猛三人搭乘的潜水钟与饱和舱分离入水,零时50分,潜水钟下放到了300米深的海底。
1时40分,胡建打开潜水钟底部的门阀,下到了海里;之后,管猛、董猛分别钻出潜水钟,进入海底探摸巡查,巡回潜水深度达到313.5米。5时9分,3人乘坐潜水钟“电梯”安全返回到甲板上的生活舱里。按计划,早上8时,李洪健、罗小明、谭辉三名潜水员乘坐潜水钟再次下水,进行了第二钟下潜巡回作业。目前,6名潜水员在生活舱里减压,预计24日出舱,回到正常的生活环境中。
据悉,1月9日13时,我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工作母船“深潜号”上,6名饱和潜水员依次进入潜水系统的生活舱。舱门关闭,控制室工作人员向生活舱注入氦氧混合气体开始加压。10日上午,生活舱内的6名饱和潜水员完成第一阶段200米深度加压;当天下午,继续注入氦氧混合气体,开始向第二阶段250米深度加压。当日18时,“深潜号”从深圳赤湾码头驶向南海海域指定地点,执行中国首次深海300米饱和潜水作业。
舱内生活
呼吸氦氧混合气体,味觉变迟钝,冲马桶需有地面指令
300米饱和潜水现场总指挥郭杰介绍,在300米海底,潜水员承受的压力是地面的30倍。作业完成后,需要在减压舱里过11天,才能完成减压。其间,潜水员的生活与常人有很大的不同:
常人呼吸的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混合体,呼吸过程是几乎没有感觉的轻松行为。300米饱和潜水员带队负责人胡建说,饱和潜水员呼吸的气体是由氦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体,氦气多,氧气少,混合的比例因海深不同而不同。呼吸过程倒不困难,但声音变得像鸭子叫一样。
潜水员吃饭也与常人不一样。饭菜要通过生活舱上的一个圆柱一样的洞送进来。不能吃硬的,会损伤牙齿;不能吃黄豆等容易放屁的食物;不能吃萝卜、韭菜等味道重的食物;米饭、馒头需要使劲咀嚼,才能吃下去;味觉变迟钝,饭菜吃不出咸味来;要多吃牛排、鸡鸭鱼肉等高热量食物。
6个人挤在长11米、宽3.8米、高3.5米的生活舱里。没有白天黑夜的感觉,睡觉不能关灯,以便地面上的监控室随时监控着潜水员的生命安全。由于容易疲劳,潜水员一天要睡12个小时以上。
潜水员如厕、洗澡都在生活舱里,如厕、洗澡前后都要向地面监控人员报告。地面监控人员发出指令,潜水员才可放水冲马桶,并关上放水阀门。然后,地面人员再打开另一个阀门,把污物排到一个圆筒内。这样做的目的是,绝对保证生活舱里不出现漏气现象。
生活舱里保持38摄氏度至40摄氏度,潜水员在舱里穿着短袖衬衣等宽松的衣服。下海作业时,穿的是“热水服”,流动着热水的水管密布在衣服的各处,以抵御海水的寒冷和补充潜水员呼吸而被带走的热量,保持潜水员的正常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