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浙江拿了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浙大18项成果上榜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1-11 09:55:18

  昨天,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浙江省有26项科技成果获奖,自主完成的有13项,参与完成13项。自主完成项目的奖项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和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这些奖项,大多以医疗、工业、农业、环保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为主。

  今年是2000年以来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总数最少的一年,却是浙江省近十年来获高层次奖最多的一年,也是我省为主完成项目历年获奖最多的一次。

  其中,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参与的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孙优贤院士领衔的“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平台研究与应用”项目,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领衔的“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都获得了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近三年中,浙江省在2012年得过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浙江大学的项目“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像今年这样,同一年我们得到两个一等奖的情况,几乎从未出现过。”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宏理介绍。

  据了解,在所有奖项中,自然科学奖难度系数较大。浙江省在今年的自然科学奖项上,拿下了3项二等奖。

  浙江大学为主完成的获奖成果,在今年首次位居全国高校之最,共有18项成果获奖,自主完成的11项科技成果也分别比第二、三名的高校多3项和6项。

  今年,浙江的企业也很有亮点。由桐昆集团浙江恒通化纤有限公司为主完成的“超大容量高效柔性差别聚酯长丝成套工程技术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下介绍的是两个一等奖项目及获奖的团队。

  孙优贤学生一份报告,修改了101次

  72岁的孙院士真是亲和!

  从团队里,跟着孙院士做了20多年研究的王文海教授那里,我们听到了很多关于孙院士的有趣的故事。

  在王教授读本科四年级的时候,孙优贤院士就是他的“老板”(研究生导师)了。

  王教授眼里,孙院士做事特别认真。认真到什么程度?比如修改一份重要的报告,孙院士有时要改五、六十稿。王教授印象中,最多的一次:在一个半月时间里,孙院士对王教授参与的一份报告改了101次(文档有修改版本次数记录的哟)!

  “平均每天改2个版本?!”记者吓坏了。

  “对,孙老师脑子非常快,想到一些思路,就立刻要修改。”

  孙院士其实是很体贴人的,他有时候自己有新的修改思路,看看已经深夜12点多了,就不给学生打电话了。

  不过老先生最多憋到第二天清早,7点多钟,学生的电话就会响起来……

  老师这么勤力,学生也不放松。团队基本每个人还都有这样的习惯:拿到任务,定个完成计划,接着就一屁股坐下干,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事实证明,睡觉也是个可以省略的环节),干到结束。

  孙院士自己就一直有“闭关”的习惯。到做项目的时候,他就把自己关在宾馆的一个房间里,助手把饭送进去,别的时间都见不着他。

  进实验室的学生们,也都要这么“闭关”。王教授读博士的时候,多次被老师要求闭关专攻。每到这个时候,送饭的角色呢,由“老板”亲自担任——顺便看看学生有没有偷懒。

  当然,也不要以为科学家团队永远是这么高度紧张的,这个队伍是有名的张弛有度。

  “一般大家出差一趟回来,都要聚一聚,聊一聊科研进展和收获。”王教授说,这样的聚会就是团队里的午餐会、晚餐会。一般大家一边喝点小酒,一边讨论科学问题。

  孙院士是圈子里,蝉联多年的“酒仙”。

  酒仙可不是只会喝酒,厉害就在,他喝了一斤白酒,照样思路清爽跟你谈科研!据说那些酒圣、酒鬼,喝酒后能作诗啥的,但是酒后还搞学术,那是拼不过孙院士的境界的。

  孙优贤,浙江诸暨人,工业自动化专家。1959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获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修;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进步一等奖: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孙优贤团队

  项目名称: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平台研究与应用

  我国的重大装备制造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发电、冶炼、化工等等这样的大型生产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机械装备越来越复杂。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我们的生产线上,与各种设备相配套的高端控制装备,几乎完全被国外垄断。特别是平台性核心技术的缺失,成为中国工业大而不强、受制于人的关键之“痛”,这也对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带来重大威胁。

  浙江大学孙优贤院士带领的团队,通过十年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给中国的装备工业配上了中国自己制造的“神经中枢系统”。

  李兰娟一生一世做科研,我愿意

  “握到习书记的手了,他还说,兰娟你来啦!”昨天,李兰娟院士手捧大红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配红色上装,有特别的喜气。

  怎么庆祝?面对一起到北京领奖的14位团队成员,李院士翻手看看手表:“2:55的飞机,趁这个时间,我们就在这里合影吧!”

  于是,前一天风尘仆仆从杭州赶来的15位医学专家,乐呵呵地在人民大会堂门口合影,北京三九天的冷风,一点都没吹散他们脸上的笑容。拍照之后,心细如发的李院士,还要验过照片,确认大会堂上的国徽,有没有在取景框内。

  用合影纪念这珍贵的瞬间,几乎是她最简单、最有效率的庆祝方式了。而后呢,赶上最近一班飞机,赶回实验室。

  就在10天前,2013年的最后一天,网友们赋予“一生一世”约定的跨年,李兰娟院士依然是与团队和学生在实验室度过,合影一张,学生们都感叹,我们是“一生一世”做科研呀!这个时候,她总是会露出笑容:我愿意“一生一世”。

  实际上,在年轻时与她允诺“一生一世”的郑树森院士,彼时在跨年做一场肝脏移植手术,对于郑树森教授来说,“一生一世”做手术,也成了生活的写照。

  大家对李兰娟院士的称谓特别多:李院士、李教授、李老师、李厅长、李医师,在这些称谓中,她最喜欢的,是李医师。

  这位从医40年的医生,从早时的赤脚医生扎针灸开始,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的感染科医生,卫生厅厅长,工程院院士。如今,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依然是“李医师”。

  生活的词典里,李医师没有属于个人的时间,就连每日的正餐,也多数用15元的盒饭解决。当人们向她讨教,为什么身材保持这么好,她会直接回答说:“饭少吃一点。”

  李医师与肝病打了40年交道。

  肝病的可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肝细胞在短期内大量坏死,迅速造成肝功能衰竭,如果是爆发性肝衰竭,这一切可能发生在几天之间。有调查显示,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

  为此,还是年轻医生的李兰娟,于1986年申请了青年科研基金,开始对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救治研究。经过20余年的艰苦攻关,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新方法——人工肝支持系统。

  用这个体外的“化工厂”加工,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暂时替代肝脏功能。

  她用了20多年时间证明,不仅行得通,几乎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显著降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显著降至56.6%。

  科技进步一等奖:

  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团队

  项目名称: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

  中国被称为“肝炎大国”。我国有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酒精性、药物性、免疫性肝病等患者逾1亿,部分进展为肝衰竭、肝硬化、肝癌等重症肝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团队,创建独特有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李氏人工肝系统,显著降低肝衰竭患者病死率。率先建立一系列肝衰竭预警预测模型,引领我国人工肝的发展;推广李氏人工肝至全国31个省市300余家单位,治疗肝衰竭10余万例次。此奖项也是浙江医学领域产生的第一个科技进步一等奖。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