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脚步已经把我们带入了崭新的2014年,去年我市工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让业内人士警醒。衢州工业如何实现更健康稳健的发展?去年9月29日开启的上海自由贸易区,无疑让我市企业置身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主题:衢州工业如何融入上海自由贸易区
考察目的地:上海、嘉兴
参与对象:市经信委、发改委、招商、商务、海关等涉工部门
上月31日,记者获悉,前不久,我市组团赴上海以及嘉兴考察。
上海自贸区涉工政策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出炉的《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有18项扩大开放措施,其中涉及工业政策3项。这是我市考察团关注的重点,具体包括:
允许有雄厚实力的工业资本进军金融服务领域。银行服务(J金融业)措施细节:(1)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在条件具备时,适时在试验区内试点设立有限牌照银行。(2)在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允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融资租赁(J金融业)措施细节:(1)融资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的单机、单船子公司不设最低注册资本限制。(2)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
鼓励工业企业在上海自贸区开设分公司,积极利用自贸区独特的进出口优势,扩大外贸实力。远洋货物运输(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措施细节:(1)放宽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国际船舶运输企业的外资股比限制,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管理试行办法。(2)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
推动与人才中介服务公司合作,推进与上海的技术合作交流,加大创新人才和技术团队引进力度。人才中介服务(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措施细节:(1)允许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外方合资者可以拥有不超过70%的股权;允许港澳服务提供者设立独资人才中介机构。(2)外资人才中介机构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由30万美元降低至12.5万美元。
区位、角色与环境——
嘉兴经验
衢州工业怎么融入?
让我们先来看看与上海毗邻的嘉兴的做法与经验。
嘉兴长期把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分工作为重中之重,学习借鉴上海经验,谋划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形成了特有的工业优势,在我省工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凸显区位优势亮点。这是嘉兴得天独厚的优势。
嘉兴的区位和交通是其他长三角城市不可比拟的,以接轨上海、开放带动为战略,利用“半小时经济圈”的优势,嘉兴在承接上海工业转移中取得了重要成果,有效推动了工业生产要素的流通。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嘉绍跨江通道、市域高速公路网络的逐步竣工,嘉兴居于长三角核心区域的地位将更突出。
积极承接工业转移。嘉兴甘当配角!
嘉兴市聘请上海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授专家,成立了专门的咨询委员会,为嘉兴工业如何有效接轨自贸区制定战略框架。同时,嘉兴提出要着眼自身优势,与上海实现错位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打造光伏产业省级基地。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浙江天通电子、浙江嘉康电子、浙江正原电气、浙江新嘉联电子等在业内有相当的知名度,外资企业如日本电产芝浦、日本电产科宝、关东辰美、宝狮电子等也逐渐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柱。
营造优良服务环境。这是最终的目的与法宝。
嘉兴市的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国内领先,发展平台较完善,社会和谐度位列全国前五,为工业经济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力支撑。自贸区成立后,嘉兴积极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包括让企业充分了解自贸区相关政策,组织专门的课程和培训,邀请专家讲解自贸区的优惠举措;为有条件的企业在自贸区开设分公司做好咨询辅助等前期工作。
衢州如何借鉴嘉兴经验
上海自贸区,对衢州工业既意味着机遇也蕴含着挑战。业内人士坦陈,要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的“辐射效应”和“虹吸效应”,坚决杜绝“等、靠、要”的守旧思维,积极主动接轨,错位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工业经济,率先抢占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制高点,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市工业在青山绿水中的大跨越、大发展、大提升。
战略布局首当其冲!
“背靠大树好乘凉”还是“大树底下不长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市工业对自身定位。这需要把全市工业放在长三角乃至国内外的分工体系中加以审视,构筑衢州特有的区域工业优势。
根据自贸区总体方案,上海将选择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6个领域扩大开放,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将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业内人士建言,衢州要积极实现与上海的错位发展,借力自贸区的辐射带动效应,承接上海的装备制造业、机械加工业等工业产业的转移,将衢州构筑成为上海工业制造的“后花园”,充分利用带来的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为衢州工业发展增添动力。
定位之后是区分,即立足现有功能进行区域划分。衢州有“中国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空气动力机械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特种纸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区域品牌6个,“浙江省电光源产业示范基地”、“浙江省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示范基地”、“浙江省输配电产业示范基地”等省级区域品牌11个。衢州工业还有“一区一品”的产业布局,如市本级的“氟硅”、衢江和龙游的“特种纸”、江山的“木门”和“消防器材”、开化的“光伏产业”等。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前的功能区域,不打乱原有产业分布格局,明确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鼓励开发、重点开发等不同区域的部署及规划。
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是基石。从历史发展和现状来看,衢州现有的工业产业集群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在新机遇之下,如何尊重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周期,一方面是深耕细作、另一方面是大干快干,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是继续对优势产业实行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点倾斜。“不能由于上海工业往周边地市转移,我市的工业发展规划就‘翻烧饼’,扼杀现有产业的有利局面。”业内人士认为,也就是要保持已有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如“工业18条”、“小微18条”的进一步贯彻落实。
三条出路值得关注
随着2014年高铁时代的到来,衢州离上海这一“关口”越来越近,随之而来的另一大要求就是:产品如何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迁移?考察团相关成员在一份调查研究中,提出了这样三条出路:
“向产品设计基地转型是出路之一。”考察团成员引用了一句形象的描述: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当中就有1台出自中国江苏,但所干的是拧螺丝的活,所赚的只有10个苹果的钱。同样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衢州不少企业都被视为长三角的制造基地,主要定位于产品链中含金量最低的初级加工、生产制造环节,赚的是点加工费,利润大部分都被产品链上游的其他企业拿走了。为此,有人在考察报告中提出,“要抢占产品价值链的高端,必须注重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培育,以上海自贸区的工业技术转移为契机,大力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投入资金,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企业升级。”
“出路之二,向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型。”我市工业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虽然有着较大的产品市场容量,但是由于进入壁垒低,面对着数不胜数的竞争对手。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进一步开放,工业要素价格逐步上扬以及市场份额的不断分割,衢州工业以低廉劳动力、低成本竞争的优势将不复存在,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势必面临重新洗牌的境遇。业内人士认为,推动工业企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型,刻不容缓。
“出路之三,向名特优品牌转型。”上海一直把推进品牌战略作为推进产品创新的关键点,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及时发布鼓励、支持、限制或禁止发展的产品目录,积极争创国际、国内著名品牌。这方面我市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如2012年全市单打冠军企业已取得国家级、省级商标217个,省内首台(套)产品3项。
就在采访中,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上海自由贸易区加快制定“负面清单”,让更多经济主体“非禁即入”。与此同时,我市考察团也关注到新一轮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显然,衢州工业如何融入上海自贸区,还有很多话题可以讨论,这也是我们将持久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