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故事,每个人物,我们都细细品读,读出了热,读出了爱。让我们这些平凡人也热血沸腾起来。
在个人捐赠奖的名单上,有三名捐赠者的名字并非实名。他们的故事更让人动容。
仙居一对爱心夫妻
淡淡一笑捐百万
去年9月,一对穿着朴素、看上去40多岁的中年夫妇来到仙居县慈善总会,女士轻柔地说:“听说你们现在推出了‘一杯牛奶工程’,我们夫妻俩想出份力。”
据了解,这个工程是为贫困儿童每天提供一盒牛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随后,男士拿出了20万元现金。县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至今还清楚记得,自己瞪大了双眼,“当时我就震惊了”。
工作人员震惊感动之余,让这对夫妻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
夫妻俩对看了一眼,淡淡地笑了,女士说:“名字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把钱捐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没有留名,没有合影,没有张扬,甚至连一口水都没有喝,这对无名夫妻便离开了。
后来,这笔钱被用于帮助144名贫困女孩改善营养,强健体质。仙居县广度乡中心小学孩子们写了一封感谢信,“敬爱的叔叔阿姨,真心感谢你们,满怀爱心的好心人,你们的慷慨相助,倾注着雪中送炭的无价情谊;你们的无私奉献,彰显着世间最美好的爱心接力。”可是寄往何方,他们并不知道。
所有人都觉得这只是一次偶然,那就错了。
一个月后,夫妻俩再次来到县慈善总会,他们递来一张80万元的本票,依然不肯留名,依然只是淡淡一笑。
这笔钱用于救助仙居县215名贫困散居孤寡老人,在山区学校建立了爱心书屋。其中的一部分钱用于造血型养羊项目,就是购买种羊,赠予农村有劳动力的孤寡老人,希望他们能够增加收入。
百万元的捐赠,沉甸甸。很多人试图找到这对夫妻,然而我们觉得,还是不要让他们有负担,低调地做些想做的事情,只要记住“淡淡一笑”,就会有力量。
象山8旬老夫妻
每年5万不留名
如果说“淡淡一笑”是大手笔的捐赠,那象山县的这对8旬老夫妻,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每年坚持捐赠5万元,会不会让人想起感动中国的白芳礼老人呢?
象山县慈善总会办公室主任郑国平回忆,从2007年开始,每年5、6月份,都有一对老夫妻一起过来,捐上一点钱,3000~5000元不等。
每次登记善款时,都不愿说出自己的名字。“一定要用名字来登记,我俩就取个化名,叫‘张任和’吧!”
从2011年开始,“张任和”每年捐赠5万元,“希望通过我们的小小爱心,能够将社会各界动员起来,一起加入到做好事的行列中来。”
2009年,“张任和”被象山县文明办评为“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但他们十分低调,没来参加颁奖大会。2012年6月1日,在象山县慈善总会换届大会上,荣获“象山慈善贡献奖”的他们又是让人来代领奖状。
郑国平透露,这对老夫妻退休前都是海岛乡镇医院的医生,退休金加起来七八千元。可是他们还有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没有工作的女儿要照顾,所以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仍然坚持每年捐款。
这份身体力行,是否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到惭愧呢?
“张任和”,其实想找到他们并不是难事。然而,相较于找人,效仿他们似乎更有些意义。
嘉兴“天天捐”
3年来捐款4.57万
做慈善,贵在坚持。
2008年,嘉兴市慈善总会开通网上捐款账户,但很少收到汇款。
2009年8月起,账户隔几天就有一笔捐款,金额从几元到几十元。当年11月1日凌晨,账户上,收到一笔12元的类似善款,没有填写付款户名和账户。从此,几乎每天零时到1时,账户里都会出现这样一笔捐款,少则1元,多则上千。
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方式,截止到去年底,这位匿名人士已经累计捐款达38893.07元,其中只有6天没有捐款。
这引发了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对捐款者身份的猜测。“我觉得可能是网店店主,每天捐出部分营业额——我们这边有个实名捐赠账户的情况类似,是海宁市一家服装店,店主定期将营业额按一定比例捐出,有时10多元,有时几百元。”嘉兴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莫文珍说。
既然人家不愿意留名,那也不可以去查。工作人员们都亲切地称呼Ta为“天天捐”。
今年1月6日,“天天捐”再次捐款,这次金额达到3900元。截至目前,其捐款总额已达4.57万元。
“按规定,我们要给每笔捐款开收据,‘天天捐’的收据已开了1000多张,叠起来有10多厘米高。”在2011年度嘉兴市慈善大会上,“天天捐”被授予慈善先进个人,“捐款收据和‘先进个人’的水晶奖杯、荣誉证书都在办公室,希望有一天能送到Ta手里。”莫文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