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暖宝宝”5个半小时“捂”熟鸡蛋 专家:慎用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2-30 09:26:01
  实验主题

  “暖宝宝煮鸡蛋”真实性大检测

  实验对象

  两颗常温生鸡蛋

  实验工具

  两种品牌的暖宝宝、电子温度计

  实验时间

  上午9时30分至下午3时

  江城连日低温,不少市民打开取暖炉、灌上热水袋来取暖,而即贴即热的暖宝宝格外受到年轻女性青睐。前不久,网上一段“暖宝宝煮鸡蛋”的视频被疯转,两片暖宝宝真能“煮”熟一个生鸡蛋?本期“生活实验室”随机选取了两种品牌的暖宝宝进行实验,5个半小时后,被两片暖宝宝捂住的鸡蛋,真的熟了。我国著名烧伤专家、市三医院副院长谢卫国表示,人体皮肤持续接触45℃度以上温度,会发生低温烫伤,暖宝宝已经取代暖水壶成为低温烫伤的罪魁祸首。

  实验过程

  1、在超市购买两种品牌不同、规格相同的暖宝宝。包装上都注明最高温度60摄氏度,平均温度40摄氏度以上,持续时间12小时。

  2、将暖宝宝撕下背面衬纸,左右各一片包住生鸡蛋,四角粘牢。另一枚鸡蛋用一片暖宝宝包裹,并用透明胶绑定。将两枚鸡蛋分别放入棉袄口袋内。

  用手触摸被暖宝宝包住的两枚生鸡蛋,感觉有点温热,温度变化不大。

  用温度计测量暖宝宝表面温度,两片暖宝宝包裹的鸡蛋表面温度为51摄氏度,一片暖宝宝包裹的鸡蛋表面温度为49摄氏度。

  两个“暖宝宝鸡蛋”分别从口袋内拿出,拨开暖宝宝,取出鸡蛋,两片暖宝宝包裹的鸡蛋,蛋清和蛋黄均已经熟透了;而用一片暖宝宝包裹的鸡蛋,鸡蛋表面已成形,但切开鸡蛋,内层蛋清变白但没有完全凝固,而蛋黄一经切开当即流出。

  实验结果

  两片暖宝宝包裹的鸡蛋经过5个半小时的加温,真的完全熟了

  而一片暖宝宝包裹的鸡蛋呈半熟状态,相信延长放置时间,可以熟透。

  专家说法>>>老人、小孩不宜用暖宝宝

  平安夜和圣诞节两天,武汉纺织大学学生程林丽都在光谷广场做兼职促销员,为了保暖她在腰上贴了一片暖宝宝,一贴就是一天。这两天,她的腰上出现红痒,触摸时还有些刺痛。到省中医院皮肤科检查,医生说,这是皮肤灼伤。

  每到冬天,武汉各大医院皮肤科就会收治不少像程林丽这样被暖宝宝“低温烫伤”的患者。过去,“低温烫伤”都是因为暖水袋使用不当造成,近年来,使用方便的暖宝宝受到越来越多人青睐,由于长时间使用,被烫伤的患者也不少见。

  据一位中学化学老师介绍,“暖宝宝”贴原料层主要是由铁、石、活性炭、无机盐、水等合成的混合物,它的发热供暖原理主要是利用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时里面的化学物质会形成微小的原电池加速反应。

  暖宝宝未拆封前,里面基本处于真空状态,一旦揭开贴纸后,空气就会进入,铁粉等物质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热量,最高温度可以达到60℃以上。

  记者也注意到,多数暖宝宝的外包装上,标明最高温度在60℃左右,平均温度不低于40℃,尽管包装上都提醒:不能直接接触皮肤,要隔衣服使用。但这样的温度,长时间隔一层衣服接触皮肤,真的安全吗?

  著名烧伤专家、市三医院副院长谢卫国表示,接触70℃的温度持续一分钟,皮肤就会受到损伤;而当皮肤接触近60℃的温度持续5分钟以上时,热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软组织内部,这种烫伤就是低温烫伤。低温烫伤创面疼痛感不很明显,但皮肤上可能出现红肿、水疱、脱皮或发白现象。

  谢卫国提醒,“低温烫伤”多发于对温度不敏感者,比如糖尿病患者、老人和小孩,这类人群不适合使用暖宝宝这样持续发热源,即使是对温度感受正常的人,在使用暖宝宝时也要特别注意,不要在同一位置长时间使用,更不要在睡觉时使用。 

来源: 长江日报 作者: 记者 魏娜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