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调查显示:重庆高校74.9%学生蹭过或打算蹭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2-26 10:30:21

  有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在学校论坛、同学间打听哪些教师的课精彩;他们利用空余时间奔走在学校各大教学楼,只为旁听一门中意的课程,他们在大学里已经逐渐聚集成一个新的群体——“蹭课族”。而网上也相继出现蹭课网、蹭课攻略、蹭课联盟、高校蹭课地图等新事物。

  上课是本分,蹭课是境界。记者在一份以重庆高校在校本科生为主体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蹭课打算。这已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人文社会学科受追捧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4.9%的学生蹭过或打算蹭课。大部分学生更青睐于与自身专业性质相同的课程。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大学生还是应当以自己的专业为主,选择与自身专业有关的课程,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储备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孙鹏老师利用鲜活的案例和接地气的表述方式,把专业名词讲得通俗易懂,就连小学生听他的课也能懂法。”西南政法大学2010级学生刘鑫表示,在学校其他课可以不听,但不能不去听孙老师的民法课。

  81.1%的大学生表示,通过蹭课在立足专业的基础上,希望能学习到专业外的知识,以期通过多角度、多学科的学习,扩充知识储备,拓展专业视野。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科受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普遍追捧,近六成学生表示很愿意去蹭感兴趣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西南大学学生晓明说,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相比于理工科课程专业要求并不是那么高,不会让人产生听“天书”的感觉。再加上这类课程较为生动有趣,文化内涵丰富,自然也就吸引了各专业类别的学生前来蹭课。他特别提到了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讲授葡萄酒与西方文化的尹克林副教授,尹老师的课吸引了大批不同专业学生前去蹭课。

  蹭课也不能耽误专业课

  当决定要蹭课,选好蹭什么课后,摆在大学生面前的就是怎样蹭课的问题了。近半数学生会选择拿到课表后,选择空余时间一个人提前走进教室旁听,超过三成女生更喜欢结伴蹭课,还有少部分学生则是随意找一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旁听。

  尽管蹭课在大学里悄然流行,但也有学生表示他们没时间蹭课。在被调查者中,有不少学生坦言自己的专业课太多,分身乏术。重庆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王霜无奈地列出她的课表,对于只有周五下午没课的她来说,蹭课实在是不容易。

  重庆医科大学大一学生唐宁说,因为专业课程多、学习任务重,有时候需要协助教师做课题,还要参加各种学生组织活动,时间比较紧,对蹭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她表示如果时间能协调,她还是愿意去蹭课的。

  课程时间和学生学习节奏紧张引发的矛盾,是学生蹭课的最大难题。同时,有部分学生认为难以取得其他专业的课表,也增添了蹭课的难度。

  在问及有无因蹭课而逃掉专业课的情况时,79.6%的学生认为不能忽视自身专业课的学习,10.9%的学生则表示因为专业课教师考勤严格,也没有因蹭课而逃掉专业课的经历。

  蹭课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态度

  调查表明,64.4%的学生表示通过蹭课,利用空余时间,在大学这个平台上拓宽了知识,丰富了学习经历。甚至有17.4%的学生考虑要辅修蹭课专业的双学位或者转专业,认为通过蹭课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们希望学校能更大限度地允许蹭课,提供相关指南,有序统筹这些行为。”晓明告诉记者,很多学生希望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课的形式,将大家普遍喜欢的课程录制下来,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学生共享知识、开阔视野。

  很多学校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对于蹭课,学校也有很多为难的地方:一旦完全公开,大量社会人员前来,肯定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对此,重庆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建银表示,公立大学有向社会开放学术资源的责任。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在专业扎实的基础上,对综合学科素养也有所要求。多听听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