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美食频道 > 美食资讯
微量元素并非孩子健康的“黄金标准”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2-10 08:51:40

  曾经让家长十分关心的儿童微量元素指标,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尤其是对6个月以下婴儿。我省卫计委也下发通知,禁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针对儿童开展非诊断治疗需要的微量元素检测。一度十分流行的微量元素检测被叫停了。

  发布:违规检测将被处理

  微量元素检测,曾经是儿童体检普查的项目,不少家长都曾因孩子微量元素不达标而忧心,努力给孩子补钙、补锌、补铁。但据专家介绍,我国医疗机构为儿童进行微量元素临床检测存在过多、过滥的问题。大多数医疗单位对微量元素检测的方法单一,检测结果在诊断微量元素缺乏方面参考意义不大。而且,一次性同时测定多种微量元素的临床价值尚未得到有效验证。

  近日,我省卫生计生委下发《关于加强儿童微量元素临床检测管理的通知》,明确非诊断治疗需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不得针对儿童开展微量元素检测。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尤其是对6个月以下婴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如违规开展儿童微量元素检测将被依法依规处理。

  调查:不少家长自愿检测

  12月3日,记者随机采访获悉发现,家长大都已习惯了将微量元素作为孩子身体健康的“黄金标准”,不少家长对此消息表示了诧异和不解。

  刘女士说,儿子在省直某幼儿园读中班,前一段学校组织体检时,微量元素检测是自选项目,家长可以选也可以不选。“我看班里很多人都选了,我感觉好久没给孩子检查了也有必要检查,就查了,发现钙刚到及格线,正补钙呢。”“从孩子几个月开始,就开始检测微量元素,有时候通过头发查,有时候验血,现在孩子4岁多查了也有十几回了吧!”胡先生表示自己一直是根据微量元素检测结果来判断孩子的健康水平的,如果哪项指标低了就赶快补。补一段时间后,再去检测,如果达标了才放心。“难道说微量元素监测不靠谱吗?”胡先生对微量元素检测被叫停感到诧异,表示将在认真咨询大夫后再决定是否还检测。

  解释:并非健康“黄金标准”

  “微量元素检测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儿童身上某种营养素的缺乏,让家长可以适时了解其潜在的健康隐患,但不能用来衡量孩子的健康状况。”省会一家医院的一位儿科专家表示,微量元素是人体中所需营养素中的一大类,缺乏多确实会影响儿童身体健康,但是仅凭微量元素检测结果不能绝对说明孩子身体健康有问题。

  她认为,评估孩子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必须综合他的体征、三餐饮食、行为、临床症状等各方面,而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只是作为身体某些临床症状相对准确的佐证,不能盲目相信微量元素检测。

  也有专家指出,目前国际上对于微量元素的检验并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标准,影响微量元素测定结果的因素也很多,一般是在孩子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后,才推荐孩子进行微量元素检测,而且检测结果不能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只能是参考。

  微量元素是否缺乏关键还是看症状,比如有的孩子明明出现了缺钙的症状,但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完全可能是“正常”。从这个意义上,孩子体检没有必要检测微量元素。

  观点:盲目补充微量元素有害

  为了让孩子微量元素“达标”,不少家长不惜金钱给孩子补充药剂和营养品。

  专家表示,这也是一种误区。所有的微量元素,在人体内都有一定的含量和比例,盲目给孩子补微量元素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盲目补铁会造成体内含铁量过多,致使铁、锌、铜等微量元素代谢在体内失衡,从而降低机体免疫力,并可能给孩子带来心肌受损的危险。因此,如果孩子有微量元素缺乏症或营养不良,应及时上医院,在医生的帮助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不恰当的补钙,也会影响铁剂和钙的吸收。6个月内的孩子只要是母乳喂养就不用另外补充微量元素,4个月到6个月以后逐渐地添加辅食,通过这些辅食也可补充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满足其正常的生长发育需求。

来源: 美食杰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