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废止劳教;“单独”夫妻可生二胎……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系列决定,拉开了新一轮改革历程的大幕,舆论回应热烈,仿佛回到了35年前那个风雷激荡的岁月。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这样描述1978年至今的这段历史: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曾经的那些事,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已不可思议:
比如,从这个村走到那个村,如果自行车后座的箩筐里带了三只以上的鸡鸭,就算“投机倒把”;
比如,一位浙商兴冲冲地带着自己的产品去参加行业交易会,结果却被人轰了出来,只因他不是出身“国营工厂”;
比如,每年2月14日前后,工商部门都会下发通知,严令广告中不得出现“情人节”这个暧昧字眼,一直到1998年,这项禁令才不了了之。
今天的许多现实,亦远远超越当年人们的想象力:
这35年来,国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成为主线,市场经济体制得到确立;
这35年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内涵和意义深入人心,“法治社会”从专家学者嘴里的新名词变为街头民众的口头禅;
这35年来,对外开放战略不断深化,我们积极主动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发展开放型经济,吸收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
于浙江而言,深植于土壤的民间活力与智慧,如野草,历尽劫火而不死。
1980年12月,温州19岁的章华妹拿到了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经营执照,从此不用偷偷摸摸摆摊。1982年5月,义乌佛堂和平村40岁妇女冯爱倩,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一个摊主,从养家糊口到发家致富……
其后,民营经济的温州模式,从捉放八大王的牢狱中走出;义乌小商品市场,在“鸡毛换糖”的吆喝声中建起。浙江精神文化中的创富创新因子,在改革开放中被彻底激活。
一切的源动力,均在于改变生活的渴望。很多人甚至在还没有弄清楚改革为何物时,就被卷入这场声势浩大的变革中。他们凭借着原始的冲动和精明,抓住机会,努力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进而,又渐渐汇聚成一股股推动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
可以说,这35年来,浙江人的草根奋斗史、家庭生活史,早已与“改革”二字交融在一起。每一个人、每一个家,都是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
由此,我们将从今日启动系列报道《改革改变生活》,分别向全省11个地市,征集11个普通家庭的35年故事。杭州一家人、温州一家人、宁波一家人、绍兴一家人……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你们在浙江的各个角落,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这场变革中,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命运,与一道道改革指令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且极具地域特征。
来吧,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努力,你的奋斗;讲述家人的故事,家族的命运;改革如何改变生活……你们,每一个草根家庭,就是最好的阐释者。
报名征集电话:96068;微博:@钱江晚报;微信:qianjiangwanbao